中國流行「四不青年」 潛在危機不容忽視(圖)


中國青年流行消極的「躺平主義」,強調只要以最低成本為自己而活,崇尚極簡不惜耍廢,將結婚生子、努力工作、買房、買車、賺大錢等所謂奮鬥價值拋到腦後。(圖片來源:自由亞洲電臺)

【看中國2023年7月31日訊】2021年以來中國「躺平」的社會現象備受議論,所謂「四不青年」,意指目前中國青年流行「不找對象、不結婚、不買房、不要孩子」現象,如今青年族群恐怕更為悲觀,這種現象蔓延,勢將嚴重衝擊中國經濟與社會。

約莫今年初開始,中國網路流傳所謂「四不青年」,意指目前中國青年流行「不找對象、不結婚、不買房、不要孩子」的現象,反映對於生活發展巨大壓力之悲觀無助,幾乎是近年中國網路熱詞「躺平」的具象化。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日前投書《金融時報》指出,2021年以來中國「躺平」的社會現象廣為流傳、備受議論,如今青年族群恐怕更為悲觀,這種現象蔓延,勢將嚴重衝擊中國經濟與社會。

大約從2021年四月開始,中國青年流行消極的「躺平主義」,強調只要以最低成本為自己而活,崇尚極簡不惜耍廢,將結婚生子、努力工作、買房、買車、賺大錢等所謂奮鬥價值拋到腦後。此現象還一度在網路關鍵詞與電商熱賣品製作與行銷大為流行,當時中共在高調慶祝建黨百年之際視之為歪風,全力圍剿。

「四不青年」悲觀無助

馬格努斯在這篇題為〈中國不能讓失業青年躺平〉的文章指出,中國現在是人口老化全球最快、生育率暴跌的國家,理應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然而中共官方統計數據顯示6月中國青年失業率創下21.3%的高記錄,實際數字恐怕更高,顯示中國因為經濟疲軟職缺不足、勞動市場競爭激烈,年輕人被現實碾壓乾脆「躺平」,凸顯大量青年失業「遲滯」(hysteresis)風險,意即由於技術與資歷停頓,離開勞動市場越久,就越難回到職場。

中國大量青年失業問題非同小可,根據知名投銀高盛報告,青年是中國重要消費族群,貢獻城鎮約兩成支出,若加上35歲以下年齡層,約佔六成「奢侈品」支出,青年失業會讓中國消費疲軟現象雪上加霜;此外,低薪、低技術與臨時工比率劇烈上升,在製造業與營建業尤其明顯,服務業也不少,對中國社會發展埋下不穩定因素。

今年夏季中國有近1200萬大學畢業生進入勞動市場,青年失業統計數據以及政策如何因應,更是受到關注,中外輿論咸認此經年累月的重大問題非大刀闊斧並且重振民企活力無以解決,然而以近年中共專制緊張態勢觀之,恐怕只能背道而馳。

更何況,中共官方統計數據向來備受中外專家質疑,例如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6月份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達到歷史新高的21.3%,刷新5月份的20.8%記錄,引爆關注,當局於7月17日指出6月份青年失業率再創新高,主因中國今年大學畢業生多達1158萬人,加上中國經濟大幅放緩導致青年就業不易,循此趨勢,7月份青年失業率可能持續升高。

許多分析認為,中國青年失業率攀高主要因素與三年武漢肺炎疫情高度相關,例如「疫情重創經濟表現、民企損失慘痛」、「人才與產業供需不均惡化結構性失業」、「疫後復甦步調不一」,如今中國疫後經濟不振,加上生產成本與生活成本攀升,猶如惡性循環。

「卷躺潤獻」值得關注

中國青年高失業現象恐被嚴重忽視,日前《財新網》發表〈可能被低估的青年失業率〉一文,引述北京大學副教授張丹丹今年3月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全國16至24歲人口共約9600萬人,其中勞動人口佔3分之1,約3200萬人,其餘3分之2約6400萬人為非勞動人口,其中有4800萬人為在校生,剩下1600萬人則多是「躺平」不工作的非在校生,若將這群青年也視為失業,中國3月份青年實際失業率上看46.5%,遠高於當時官方公布的19.7%。

中國青年失業率攀升現象不但短期內難以緩解,還有學者警告可能延續十年之久,中共主流官媒《人民日報》近日則對此現象積極發文,呼籲年輕人響應「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上山下鄉」,引爆網民熱議。

7月10日《人民日報》這篇〈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的文章高調「訓勉」青年「青春的樣子,本就是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樣子。」、年輕人應該「在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衛國戍邊等各領域各方面工作中爭當排頭兵和生力軍。」「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揮光和熱」「留下無悔的青春記憶」。

然而《人民日報》看似明亮的「好意」卻觸痛階級意識,中國網民群起反諷「你不吃苦,人民日報(高層)們怎麼躺在沙發上吹空調喝奶茶享福呢?」「年輕人再不‘負重前行’,他們沒法‘歲月靜好’啦!」「要有成為合格韭菜的覺悟,要不然官老爺和資本家的日子就不好過了。」「三代菸草人,三代電力人,你們太辛苦了,滿門忠烈啊,讓俺們也代替你們去發光發熱貢獻餘生吧!」

《自由亞洲電臺》四月底報導,中國不僅流傳所謂消極的「四不青年」,還有更悲觀而激烈的「卷躺潤獻」更值得關注,所謂「卷」是「內卷」,意指同儕激烈競爭;「躺」是「躺平」,意指撒手不管;「潤」是逃離中國;「獻」是「張獻忠屠殺蜀人」比喻無差別暴力攻擊宣泄恨意。綜而觀之,中國大量青年邊緣化直至群起反噬社會,恐怕僅有一線之隔,潛在危機不容忽視。

(本文為《民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吳奕軍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