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鳳山是一位為猶太人的黑夜點燃光亮的人。」(圖片來源:公用領域/wikipedia)
以色列前總理沙龍說:「何鳳山,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是上帝。」
以色列駐華大使館公使莫義瀾稱讚:「何鳳山是一位為猶太人的黑夜點燃光亮的人。」
2001年,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舉行了隆重的「國際正義人士——何鳳山先生紀念碑」揭碑儀式,石碑上刻著「永遠不能忘記的中國人」。
2000年7月,何鳳山被以色列政府授予國際義人(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稱號,是以色列最高的榮譽。
2005年,聯合國正式譽何鳳山為「中國的辛德勒」。
2007年,以色列政府追贈何鳳山「榮譽公民」的稱號。
2015年9月10日,中華民國政府明令褒揚何鳳山,表彰何大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拯救數千猶太難民的義行。由何鳳山的女兒何曼禮代表接受總統馬英九頒發褒揚令。
何鳳山何許人也?他做了什麼讓他得到如此高的讚揚?翻開封塵的歷史,讓我們一同瞭解一下何鳳山的故事。
何鳳山出身貧寒,幼時父親早亡,他刻苦勤奮,以優異成績考入長沙雅禮中學,後又考入雅禮大學,1929年入德國慕尼黑大學,1932年獲得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1935年開始在中華民國外交部供職,開始了其40年的外交生涯。
1937年何鳳山被派往中華民國駐奧地利公使館任一等秘書,1938年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併後,中華民國駐奧地利公使館改為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館,何鳳山升任總領事。
據他的女兒何曼禮介紹,何先生自幼家境貧寒,得到基督教信義會的幫助才得以繼續求學,終獲德國慕尼黑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何鳳山退休後定居美國舊金山,除寫作之外熱心教會工作,1997年以96歲高齡去世。
外交官何鳳山於1937年奉派中華民國駐奧地利大使館服務。1938年,納粹德國併吞奧地利,對境內猶太人採取隔離與趕盡殺絕的手段。水晶之夜後,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逐步升級,猶太人為避免被抓入集中營,只有離開歐洲,但要想逃離就必須獲得外國簽證,於是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奔走於各國使館之間申請簽證,在當時一張簽證就可以拯救一條生命,因而被稱為「生命簽證」。
但是,多數國家無法協助猶太難民。1938年7月6日在法國埃維昂萊班召開的國際難民會議上,與會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愛爾蘭和紐西蘭等32國均拒絕接受猶太移民。即使是像瑞士這樣的中立國家,也要求納粹當局在猶太人的護照上做清楚標記,以便瑞士可以在邊境上及時遣返猶太人。
納粹分子大肆煽動反猶狂潮,猶太店舖被搗毀,大批猶太人送入集中營。面對滅頂之災,歐洲猶太人決計出走,希望藉此躲避納粹魔爪。但是,取得一張出國簽證難若登天。
奧地利是歐洲第三大猶太人聚居地,總數約18.5萬人。納粹欲將這裡的猶太人趕盡殺絕,規定集中營的猶太人只要能離開奧地利就可以釋放,趕不走的則在集中營裡成批屠殺。因此,對奧地利的猶太人來說,離開就是生存,不能離開就意味著死亡。於是,猶太人紛紛想方設法離開奧地利。
要離開首先要有目的地國家的簽證,求生的慾望使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每天奔走於各國領事館之間,但大都沒有結果。
身為中華民國駐奧地利總領事的何鳳山,因不忍目睹猶太人在維也納等死,毅然簽發「生命簽證」給猶太難民。
從1938年到1940年5月何鳳山奉調回國,2年間他共簽發多少張「生命簽證」其準確數字已無從統計,根據已找到的簽證看,一份1938年6月的簽證的號碼為200號,另一份1938年10月27日的簽證號碼為1906號,也就是說半年間他共簽發了近2000份簽證。還有統計,何鳳山簽發的護照至少有數千份。平均每月派發500多份,有時甚至達到900份。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何鳳山紀念匾。(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當時一艘輪船往返7趟,載著3600名歐洲猶太難民,來到東方避難天堂上海。那時,持有中國領事館簽證的猶太人,不僅能合法離開維也納,危急時刻還能將中國簽證作為護身符,拯救自己的生命。上海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向猶太難民敞開大門的國際大都市,頂峰時達3萬多人,超過了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南非、紐西蘭五國接納猶太難民的總和!
1938年納粹的「11月大屠殺」之後,申請簽證的就更多了。到1939年9月,70%的奧地利猶太人已外逃,中國上海收容的猶太人就達1.8萬人。由此推算,所發簽證至少是幾千份。古巴等地還有一本書中說,有4000名維也納猶太人拿著到上海的簽證逃到了巴勒斯坦。這些人就成為了以後以色列建國的中堅力量,意義非常重大。
國民政府長期以來與德國保持外交和經濟關係,直到1938年,希特勒轉向即將成為德國盟友的日本,與中國的關係惡化。民國外交部副部長陳介被派往柏林擔任大使,試圖挽救中德關係。在維也納擔任總領事的何鳳山被命令停止向猶太人發放簽證,以免違反希特勒的政策,但是何鳳山沒有服從,決定繼續為猶太難民發「生命簽證」。
何鳳山自掏腰包租下小套房,在自設的總領事館繼續發下珍貴的救命簽證。(圖片來源:美國之音翻攝國符)
納粹當局後來以總領事館原屬於猶太人房產為由,將總領事館沒收。而在國民政府又拒絕出資租房後,何鳳山自掏腰包在約翰內斯巷22號租下一套小公寓,把總領事館搬到那裡,繼續堅持發放簽證。1939年4月何鳳山被外交部記過一次。一面中華民國的國旗飄揚在維也納的小巷裡,那是想逃離的人們的最後的希望,也是勇敢和正義的象徵。
後來國民政府斷絕了和德國的外交關係,所有外交人員必須離開德國領土,何鳳山接到通知,和時間賽跑,在離開之前,他用最快的速度發下每一張救命簽證。就這樣,何鳳山不停地蓋章、不停地發簽證,直到他離開前的最後一刻,這段時間裡,一種統計是他共發出了七千多張簽證,被稱為是「中國的辛德勒」。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