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時節天氣回暖,驚醒蟄伏冬眠的生物,草木也競相舒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在每年的3月4日至7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開始。
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生物,草木也競相舒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就記載:「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物候
中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意思是說,此時桃花開放,黃鸝鳥開始嗚叫,鷹少了,布穀鳥開始多了起來。
按照一般的氣侯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春耕,展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樣貌。
古詩詞中的驚蟄
大自然循環往復,24節氣年去年來,在歷代文人墨客的眼中,驚蟄又是番甚麼樣的景象呢?
擅長歌詠自然田園的唐代詩人韋應物在〈觀田家〉中寫道:「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從微雨的驚蟄開始,農民開啟了辛勞的農耕生活。
宋代詩人仇遠的〈驚蟄日雷〉也是描述驚蟄的經典詩歌之一:「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野闊風高吹燭滅,電明雨急打窗來。頓然草木精神別,自是寒暄氣候催。惟有石龜並木雁,守株不動任春回。」形象地描繪出驚蟄之後雨驟風急、電閃雷鳴,以及草木萌發、春回大地的情景。
驚蟄習俗
驚蟄是24節氣中唯一一個以聲音為標誌的節氣,它沒有特別的慶祝活動,但有不少有趣的習俗。
1、祭白虎化解是非
傳說中國民間的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會在這年遭小人阻撓前程,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於是紛紛在驚蟄這天祭拜白虎。
2、燻艾草驅趕楣運
驚蟄象徵二月分的開始。平地一聲雷,喚醒了冬眠中的蛇、蟲、鼠、蟻,所以古時在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燃家中四角,以驅趕蛇、蟲、鼠、蟻,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驅趕楣運的習俗。
3、吃梨
驚蟄乍暖還寒,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及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或者蒸、烤、水煮。
4、踏青
美好春光不可辜負,所以古人會在驚蟄時,邀約親友一起去賞花、踏青。《黃帝內經》就記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