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美中接觸頻繁 只為保持溝通(圖)

 2024-04-07 04:3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習近平
2023年11月15日,拜登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間與習近平會晤(圖片來源:BRENDAN SMIALOWSKI/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4月7日訊】最近美中接觸頻繁,4月2日,習近平應約(意思是美國主動)與拜登在通了個電話;緊接著是美國財長耶倫訪華。從拜習通話結果來看,似乎毫無進展,也許有人會問:在目前中美關係處於尷尬狀態之時,這種通話有什麼意義?這事兒,得聽聽美國的中美戰略-關係專家們的看法。

媒體對會議報導多是照錄如儀

幾大英文媒體都報導了這次長達1小時45分鐘的通話,當然都是先從兩國各自發布的新聞稿中尋找亮點,比如都用「坦誠」來形容這次通話:白宮稱,兩人進行了「坦誠和具建設性」的討論;新華社則表示兩人「坦誠深入」交換了意見。內容包括中美在禁毒、兩軍溝通、應對人工智慧帶來的風險和氣候變化等合作領域的進展,重點當然還包括臺灣問題。

通話之後,中國官媒引用習近平的話稱,今年中美關係要堅持幾條大的原則,一是以和為貴;二是以穩為重;三是以信為本。白宮聲明說,兩位領導人對兩國保持溝通渠道開放,負責任地管理關係的持續努力表示歡迎。通話後,拜登在X(前推特)上寫道:「我期待著在未來幾週和幾個月負責任地處理我們之間的關係。」百年老報、發行量第二大的《紐約郵報》可能是美國大報中唯一表示不滿意的,在4月2日的報導「How lame was Joe Biden in his latest call with Xi Jinping?」中調侃了一把,文章中先說「拜登總統在週二的電話會議上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報了美國在幾個問題上的立場;習近平的回答基本上是‘FU’」,但隨後又說「不,習近平並沒有使用這些確切的術語。但足夠接近了」——意思是指拜登所談一切,都遭到習近平的否定回應。文章中還有一些話,我就不引用了。

美國中美關係專家意見:保持溝通就算利好

有些評論不起眼,但給出的信息很有意思。BBC在《習近平拜登:再次「會談」,中美之間的分歧減少了嗎》(4月3日)一文中,梳理的幾個要點各報都有,最出彩的部分是在「意義:「向全世界表演」這一節。該節引述威爾遜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所長羅伯特.戴利(Robert Daly)的談話,認為雖然這次討論並沒有明顯改變兩國關係的現狀,但有專家認為這可能不是重點。戴利認為,儘管雙方都把重點放在了合作和對話上,但「這並不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解凍的跡象」,「兩國領導人都希望以負責任的方式處理中美關係,他們知道從長遠來看可能會非常緊張。關鍵在於要控制風險,並且盡力而為。但兩位領導人都沒有尋求改變兩國關係基調的機會。「

戴利的態度並非他個人獨有。習拜通話後,國內網站上廣為傳載一篇文章《孫成昊:美國學者對我說,中美之間哪怕互相爭吵,也比不說話強》,內容是觀察網記者王愷雯採訪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孫成昊。近日,孫成昊隨該中心主任達巍等訪問美國,重點是走訪了多家美國智庫,其中當然包括威爾遜中心。該採訪中談了美國智庫關切的問題,以及雙方在美中關係上的不同看法。但孫特別提到一條,美國戰略界人士普遍希望中美兩國能夠加強各個層面的交流,例如在官方層面,美方人士希望把打擊芬太尼的合作進一步拓展到執法合作。他們也特別強調民間交流,包括人文交流。以下是孫的原話,「此次訪問之前,我們也擔心一些智庫不願意和我們溝通,但後來發現他們普遍都很歡迎我們。這些美國戰略界人士認為,無論兩國關係處在什麼樣的狀態,競爭也好、博弈也好,該溝通還是得溝通。有一位美方學者說:‘哪怕是互相爭吵,也比不說話要強。’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中方「我不理你了」的戲碼剛結束

美方智庫有只要形式上保持溝通,「哪怕是互相爭吵,也比不說話要強」這種認識,實因不久前中方還對美國上演過「我不理你了」——中美兩國元首不說話的事情發生,而且不短,大概有一年左右。

網際網路上的痕跡,查起來遠比紙媒時代方便,且摘錄幾則:

《習近平拒絕與拜登面對面會談》(法廣,Sep 15,2021)

《拜登仍盼與習近平通話中國繼續冷淡回應》(美國之音,Apr 11,2023)

《拜登計畫與習近平通話:穩定惡化的美中關係?還是重回接觸的失敗模式?》(美國之音Mar 18,2023)

除了高層溝通之外,美國還特別擔心兩國軍隊的高層交流中斷。《美中軍方在中斷交流一年多後恢復對話》(《華爾街日報》,Dec 22,2023)認為:「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與中國對等官員進行會談,表明美中軍方在中斷交流16個月後恢復對話。這是華盛頓和北京方面努力保持雙邊關係積極勢頭的又一跡象。」

看多了這種對「中國不理美國了」的擔憂報導,就會理解2023舊金山拜習會獲得那麼多美媒報導並給予積極評價的原因。

美國主動與中國接觸,目的是達成風險管控

2023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之後,《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黃安偉(DAVID PIERSON)在《布林肯訪華揭示美中分歧:高層外交解凍,核心問題猶存》(2023年6月21日)寫了很多細節,暗示中國官方推動網路上中國對美外交的勝利敘事,比如習近平坐在長桌一頭,而不是像接見前兩任美國國務卿那樣坐在扶手椅上,官方媒體借這些場景暗示「布林肯此行是為了讓中國放心,是來聽取中方關切問題的」。

這篇報導試圖說明中國網民普遍認為美國求懇中方搭理的各種表現與言論,讀來多少有點滑稽:「但對中國有民族主義傾向的受眾、尤其是社交媒體上的人來說,這些場景講述了一個不同的故事。對他們來說,布林肯是在懇求了好幾個月後才收到訪華邀請的。在訪問期間,他被教育要尊重中國的利益,扮演了向習近平懇求的角色。中國的社交媒體用戶們幸災樂禍地指出,布林肯是在父親節那天抵達的,按照網際網路上的說法就是,習近平是美國的爸爸。」

即使如此,黃安偉還是寫出了美國官方的態度:「美國官員說,布林肯訪華是有必要的,因為在作為競爭對手的兩個世界超級大國(也是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和兩支最大的軍隊)之間保持定期的高層外交接觸,對避免公開衝突至關重要。不僅美中兩國的政府尋求關係的穩定,他們的盟友和其他國家也希望兩國這樣做。外交接觸讓雙方能夠在閉門和公開的會談中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美中兩國的外交經驗不在同一層次

如果說拜習通話,主要意在接觸,那麼耶倫傳達的信息要具體得多(另文分析)。本文長話短說,之所以在美國主動接觸中國這件事情上,美中兩國有如此不同的看法,乃在於兩國的外交經驗不在同一水平。美國作為美蘇冷戰的一方,深知兩個敵對的擁核超級大國保持接觸、避免誤判的重要性。冷戰期間,美蘇保持經常性的接觸和對話,認為相互瞭解,尤其是瞭解對方的真實意圖至關重要。基於這種認識,肯尼迪政府一方面與蘇聯.爭奪寸步不讓,強化美國的軍事實力,爭取時間;另一方面也與蘇聯保持聯繫,1961年的美蘇首腦會議,實際上是給雙方一個估量對方的實力的機會。肯尼迪通過這次接觸,多少增進了對赫魯曉夫個性的瞭解,據其幕僚肯尼思.帕特里克.奧唐奈爾(Kenneth Patrick O'Donnell)後來的回憶,這種瞭解是肯尼迪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處理得當、讓美國獲勝的因素之一。

中國則缺乏冷戰中作為美國對手的經驗,對關係持續惡化中仍然保持接觸的重要性瞭解不夠,這可能就是中方對美過去兩年採取「我不理你了」態度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國仍然反對使用競爭來界定美中關係,認為要麼是朋友、要麼是敵對關係,這其實是對國際關係尤其是對兩個利益衝突的大國如何相處缺乏足夠的經驗所致。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