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脩〈致端明侍讀留臺執事尺牘〉,很可能是其最後的手跡。
歐陽脩(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卒諡文忠。北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一代名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亦為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脩勤奮向學 主政作風穩健
歐陽脩4歲喪父,隨母親前往隨州投靠叔父。母親鄭氏重視教育,但家貧買不起紙筆,遂以荻草代筆,畫地學書,留下「畫荻教子」的故事。
歐陽脩極為聰穎,讀書過目成誦,又勤奮向學,表現優異。24歲中進士,為官四十餘年,經歷宦海浮沉。曾因聲援和宰相呂夷簡對立的范仲淹,批評呂夷簡 「二十年間壞了天下。其在位之日,專奪國權,脅制中外,人皆畏之」,被指「朋黨」,貶謫夷陵。後獲重新起用,任館閣校勘、諫官等職,和富弼、蔡襄、余靖等人參與范仲淹推行的「慶曆新政」,因觸動守舊派利益,備受攻擊,最終改革失敗。其後因案下獄,又受政敵誣陷被貶官外放。
嘉祐五年(1060年),歐陽脩上呈《新唐書》,升樞密副使。與韓琦、富弼共同主政,作風穩健。宋仁宗駕崩,遺命歐陽脩、韓琦輔政宋英宗。歐陽脩捲入「濮議」之爭,再受指控,聲名受損,一時間朝中竟無大臣為其辯解,最終外放亳州知州。熙寧三年(1070年),宋神宗有意重新起用歐陽脩,遭王安石反對,歐陽脩亦堅辭,其後改任蔡州知州。晚年多病,獲准告老,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隱居於穎州(安徽阜陽),隔年去世。
善寫楷書嚴謹工整 見字如見人
歐陽脩為人端莊正直,雍容大度。最重視忠君之心,宣揚士大夫氣節,亦重父子之情。尤以學識淵博,文章冠天下著稱,在文學、史學、金石學等方面貢獻卓越,影響後世深遠。他倡導古文,一時風行。主持貢舉時,改以古文的體裁和議論的內容取士。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包括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中的五人)都受其提拔。
鮮為人知的是,一代名臣歐陽脩也是一位書法家,惜為博學所掩。他善寫楷書,早期和晚期的作品變化不大,行草書則流傳甚少。曾說:「書之廢莫廢於今,書之盛莫盛於唐。」最佩服忠君愛國的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亦深受顏真卿和李邕書法風格的影響。
歐陽脩撰《集古錄跋尾》十卷,詳細解說秦至五代的金文石刻名品。
歐陽脩撰《集古錄跋尾》十卷,廣納秦至五代的金文石刻名品,加以詳細解說。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僅存「漢西嶽華山碑」、「漢楊君碑」、「唐陸文學傳」、「平泉山居草木記」四段,合為一卷。通篇結字嚴謹工整而清逸脫俗,用筆提按分明、頓挫抑揚,內蘊靈動自然。
蘇軾對歐陽脩的書法特色有一段中肯的評價:「公用尖筆乾墨,作方闊字,神采秀發,膏潤無窮。後人觀之,如見其清眸豐頰,進趨曄如也。」
清三希堂法帖(八) 冊 宋歐陽修〈致端明侍讀留臺執事尺牘〉。
歐陽脩得知司馬光近況「宴處優閑,履況清福」,致信一封。
歐陽脩提及退休後疏遠世事,並表慰問和關懷。(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歐陽脩辭官退隱。隔年接到當時以端明殿侍讀學士權判西京留臺的好友司馬光來信,得知近況「宴處優閑,履況清福」,致信一封。提及退休後疏遠世事,並表慰問和關懷。4個月後,歐陽脩不幸離世,故此封書信很可能是其最後的手跡。從尺牘一些顫抖不穩的筆觸中,可以窺見其身體狀況不佳,但仍然一筆一畫認真書寫,絲毫不潦草的態度。
西漢文學家揚雄曾說過一句名言:「書、心畫也。」書法筆跡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和特質,即中國人所謂「見字如見人」。對照勤懇踏實、高風亮節的歐陽脩,所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