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七大隱憂 明居正:經濟問題必引政治動盪(圖)


中國房地產面臨危機(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9月24日訊】(看中國記者肖然報導)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的劇烈波動和中產階級的反貧化趨勢。這些經濟現象不僅影響著個人財富的積累,也深刻改變了社會結構和政府的政策走向。臺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明居正通過深入分析中國當前的經濟困境,揭示了這一系列問題的根源,並對未來的政治和社會影響提出了重要見解。他從四個主要方面探討中國經濟問題的本質及其對未來發展的影響:房地產市場危機、經濟政策的轉變、外部環境的衝擊,以及社會動盪與政治影響。

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Ray Dalio)在分析中國經濟時指出了七大隱憂:

- 房地產市場危機: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價格下跌和過度開發的問題,嚴重依賴房地產的家庭財富面臨巨大風險。

- 政府財政困境:地方政府財政依賴土地出讓金和房地產收入,房地產市場低迷加劇了地方財政壓力。

-「致富光榮」理念的改變:鄧小平提出的「致富光榮」理念逐漸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共同富裕」政策,抑制了市場活力。

- 產權保護不穩定:產權保護的不充分,使得企業家和投資者對未來經濟環境缺乏信心,導致投資意願下降。

- 技術創新困境:儘管中國在專利數量上表現突出,但創新成果難以市場化,政府干預過多,限制了技術創新的經濟效益。

- 中國當前經濟困境與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的「失落的30年」有相似之處,面臨長期停滯的風險。

- 外資投資前景不明:儘管投資中國仍有回報,但投資者需更加謹慎,外資對中國市場的信心開始下降,投資比例應適度調整。

明居正指出,要解決以上這些隱憂,中國需要在經濟政策上做出深刻的反思和調整。只有通過真正的市場化改革,減少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增強產權保護,才能重振企業的信心,推動創新型經濟的發展。如果中國繼續堅持當前的政策路線,不僅經濟將陷入長期低迷,政治層面的變革壓力也將日益加劇。經濟問題終將演變為政治問題,中國的未來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房地產市場危機與中產階級的反貧化

明居正在油管節目《政經最前綫》中表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曾是經濟增長的引擎,但近年來的下滑卻讓眾多投資者和中產階級陷入了困境。房地產價格在一段時間內急劇攀升,使得許多家庭將大部分財富投入房產。然而,隨著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房價開始下跌,很多地方甚至出現了政府限制房產出售的政策。業主無法通過出售房產減少損失,仍需繼續償還貸款。這種限製出售的措施,在短期內似乎穩定了市場,但長期來看,它大大壓制了市場的正常運轉,扭曲了供需關係。

中產階級是消費市場的主力軍,他們的財務壓力直接影響了整個經濟的消費能力。當房價下跌,資產縮水,且工資下降甚至失業時,許多中產階級不得不縮減日常開支。明居正指出,這種現象如果持續發展,將導致大規模的中產階級反貧化,形成一種社會階層的倒退。中產階級原本是經濟穩定的重要因素,但當他們的財富大幅縮水,生活質量急劇下降時,社會矛盾和不滿情緒將隨之增加。

地方政府的財政困境也加劇了房地產市場的危機。過去,地方政府依賴土地出讓金作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然而,隨著房產市場萎靡不振,土地的銷售也變得更加困難,導致地方財政收入銳減。這不僅影響了地方政府的日常運營,也限制了其推動經濟發展的能力。地方政府為了維持財政收入,往往選擇進一步開發房地產項目,形成了惡性循環。

此外,基礎設施建設過度的問題也凸顯出來。中國近年來大量興建高鐵、機場等基礎設施,雖然短期內提升了GDP,但很多項目並沒有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甚至出現了大量閑置的「蚊子站」。這種過度投資和無效建設,使得地方政府揹負了沈重的債務,進一步加劇了財政困境。

致富光榮理念的變革與產權保護的缺失

鄧小平時代提出的「致富光榮」理念,曾推動中國社會走向市場化和現代化,鼓勵個人創業和財富積累。然而,近年來這一理念逐漸被弱化,習近平政府提出的「共同富裕」政策則更加強調社會財富的再分配。這一政策雖然旨在縮小貧富差距,但也引發了市場活力下降的擔憂。

明居正強調,產權保護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一。在市場經濟中,企業家和投資者需要明確的產權保障,以確保他們的財富和投資不受任意的政策變動或政府干預的威脅。然而,在中國,產權保護的不足使得許多企業家對未來的經濟環境失去了信心。政府對民營企業的干預頻繁,尤其是在稅收和監管方面的加強,進一步挫傷了企業的積極性。

近年來,許多成功的企業家和公司高管紛紛選擇將資產轉移到海外,以規避國內日益嚴苛的經濟環境。這種趨勢不僅削弱了中國國內的創新和競爭力,也使得經濟增長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然而在產權不穩定、政策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成果轉化的效率都大打折扣。許多創新成果無法有效轉化為商業價值,限制了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此外,政府對科技領域的過度干預也使得創新企業面臨重重壓力。雖然中國的專利數量逐年上升,但這些專利中能轉化為實際經濟成果的比例卻較低。這種現象反映出,過度追求數量而忽視市場需求的政策導向,阻礙了科技創新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在此背景下,許多民營企業的投資意願逐漸下降。面對不確定的政策環境和產權保護的不足,企業主選擇觀望甚至縮減投資規模。這種現象對經濟活力的打擊是巨大的,特別是在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領域,政府的干預與企業的自主創新之間往往形成衝突,導致中國的創新驅動型經濟模式難以得到充分發展。

外部環境的衝擊與中國經濟的未來

明居正認為,除了國內的經濟問題,中國還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國際環境壓力。中美貿易戰的持續使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受到了重大打擊。自2018年貿易戰爆發以來,美國對中國的多項產品加征關稅,限制了中國企業的海外市場空間。這不僅使得中國的出口受挫,也迫使許多製造企業將生產轉移至其他成本更低的國家,如越南、印度等地。

中美之間的科技競爭也是中國經濟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美國採取了多項限制措施,限制中國獲取先進的半導體、通信技術等高科技產品。這種技術封鎖加劇了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困境,特別是在5G、人工智慧和晶元製造領域,中國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除了美國,歐洲國家也開始對中國採取更加謹慎的貿易政策。歐盟與中國之間的經濟往來一直是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近年來,歐洲對中國的市場准入和技術保護措施表現出越來越多的擔憂。隨著中國在全球市場上實施低價競爭策略,歐洲的許多中小企業遭受了巨大衝擊,促使歐盟逐步加強對中國進口產品的審查和限制。

外資的撤離也是中國經濟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選擇將生產線從中國遷往其他國家,這一趨勢不僅削弱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也使得中國經濟失去了大量的外匯收入和就業機會。尤其是在中國推出一系列反間諜法、數據安全法等法規後,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信任度進一步下降。這些法規的實施雖然旨在保護國家安全,但卻引發了外界對中國經濟環境日益封閉的擔憂。

社會動盪與政治影響

經濟問題往往會引發更深層次的社會和政治動盪。明居正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的持續低迷必然會對社會結構和政治體系產生衝擊。近年來,中國社會對政府政策的不滿情緒逐漸加劇,尤其是在經濟增長放緩、中產階級反貧化的背景下,民眾對政府的經濟管理能力產生了質疑。

政府的高壓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社會的不滿情緒,但這種壓制只能是暫時的。當經濟困境長期得不到解決,社會矛盾不斷積累時,政治改革的壓力將不可避免地浮現。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集權體制下,經濟的持續惡化可能會直接挑戰現有的政治體制,導致政權合法性的危機。

習近平政府提出的「共同富裕」政策雖然在短期內得到了部分民眾的支持,但隨著政策的實施,人們逐漸意識到這並不是解決貧富差距的根本手段。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財富分配的再調整反而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的經營壓力,使得整個社會的財富創造能力下降。長期來看,這種政策必然會引發更多的社會不滿,進而演變為政治問題。

此外,隨著國際環境的惡化和對外貿易的減少,中國的就業市場壓力也日益增加。外資企業的撤離使得大量工人失去了工作,而國內企業在經濟下行的環境下也紛紛縮減招聘和生產規模。這種情況使得中國政府在應對就業問題時面臨巨大的挑戰,特別是在農村和中小城市,失業率的上升可能會引發更為嚴重的社會動盪。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