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臺灣是中共最大的威脅?(圖)


臺灣總統賴清德(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4年10月9日訊】前一段時間賴清德總統在臺灣電視節目上對中共併吞臺灣的意圖做出了回擊。在執政過百日之節點,賴總統接受臺灣年代電視臺專訪。他說:

「中國要併吞臺灣其實不是為了領土完整,而是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想要在國際或西太平洋成就它的霸權,才是它真正的目的,」

「如果是為了領土完整,中國為什麼不收回俄羅斯佔據的、在《璦琿條約》中割讓的土地呢?俄羅斯現在正處於最弱的時候,不是嗎?」

「清朝簽署的《璦琿條約》-你可以向俄羅斯要(回這些土地)啊,但是你不去要。所以很明顯他們要侵略臺灣不是為了領土的原因。」

賴清德總統非常明確的指出中共想要侵略臺灣並不是由於所謂的冠冕堂皇的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原因。這非常準確。

但是,「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想要在國際或西太平洋成就它的霸權」這一對於中共目的的推測則顯得不夠準確。

如果是為了改變國際秩序,爭奪地區霸權,那麼中共為什麼不選擇威脅與日本,越南,菲律賓存在爭端的領土作為目標,而偏偏選擇臺灣呢?

當然把臺灣作為首要目標有顯而易見的解釋:臺灣重要的戰略地位,臺灣海峽重要的經濟價值,還有臺灣與大陸的歷史文化淵源為中共提供了民族主義擴張藉口。但是在這些表面原因背後,北京還有更重要更深層的必須要把臺灣當作首要佔領目標的原因。這是因為臺灣是中共政權最大的威脅。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作為一個一黨專政的國家,所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利益,其實並不是指中國人民的利益,而是中國共產黨的黨派利益,甚至有些時候是獨裁者的個人利益。作為一個極權專制政權,中共最在乎的是自身的政權利益,而政權利益的基礎是政權的生存與安全。而臺灣的存在恰恰威脅到了中共的政權安全。

一個獨裁政權最害怕和最提防的敵人並不是外國政府,而是被他統治壓迫的人民。像中國歷史上的各個王朝一樣,中共最害怕中國人民的反抗。不一樣的是,除了使用暴力手段鎮壓,中共還開發了無與倫比的催眠系統,這就是對中國人民的洗腦教育。中共非常清楚,讓中國人民從根本上不產生反抗的想法是最安全的策略。而中國人民開始覺醒之日,那便是中共滅亡的號角吹響之時。而最有可能讓中國人民覺醒的就是西方世界所宣揚的普世價值。因為自由平等對人性的感召力是無法阻擋的。這也是中共千方百計抹黑美國的原因,因為抹黑美國其實是在抹黑民主,抹黑普世價值。

而比起美國,臺灣對中國人民有著更強大的感召力。這是因為臺灣與中國大陸有著相似的文化和深刻的歷史的淵源。如果每一個中國人都去過臺灣,都看到臺灣人民的生活方式,臺灣社會的自由開放,臺灣政府的民主高效,中國人民一定會瞭解臺灣不願被中共「統一」的原因。中國人民也會羨慕進而希望得到和臺灣人民一樣的政治權利。可以說,臺灣的民主華人社會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可能喚醒中國人民對於自由民主渴望的存在。這就是為什麼臺灣對於中共來說如芒刺在背,如鯁在喉。

所謂「臺灣共識」和「臺灣價值」,其核心涵義在於自由的生活方式與民主的政治制度。所以民進黨越是強調臺灣價值,中共就越是感到危機迫近。

自1986年民進黨成立以來,臺灣藍綠兩黨的主要分歧之一就是國家定位問題。這集中體現在對於國號的認識和期待。而隨著反攻大陸的希望越發渺茫,所有臺灣人對於自己國家的領土範圍的認識逐漸趨同(即所謂臺澎金馬地區)。在此情況下,爭論國家名號應該叫什麼稱呼並沒有實際意義。

蔡英文總統正是準確的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決定淡化國號爭議,強調政治現實。從而提出了「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是一個對於當下政治現實的客觀描述,所以顯得無比雄辯。

至此,臺灣人民突然發現,台獨和華獨已經變得沒有區別。同樣都是認同臺澎金馬與中國大陸是兩個互不隸屬的政治實體,區別僅僅在於對於國號的不同主張而已。

有些天真的國民黨人認為:主張國號為「臺灣共和國」的就是台獨,主張國號為「中華民國」的就不是台獨了。殊不知在中共看來,中華民國更是對於中共的巨大威脅。因為它證明了中共的政權非法性。

中華民國早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華民國的政權來自於清朝皇室的禪讓,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權來自於共產黨的暴力奪取。在中共的歷史觀中,中華民國是一個已經結束的朝代。而如果今天有臺灣人聲稱中華民國仍然堂堂正正的存在於世界之上,這對於中共來說更是如同達摩克里斯之劍懸於頭頂。

只不過,中共根據分化瓦解敵人的看家本領,目前暫時選擇聯合國民黨打擊民進黨的策略而已。如果有朝一日民進黨被打倒,中共同樣不會放過國民黨。中共對於台獨的定義是:「凡是不認同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的」都是台獨。

綜上所述。面對中共,臺灣手握兩張王牌,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與政權來源的合法性。兩張王牌都掐准中共的死穴。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共看來,臺灣是地球上最想要除之而後快的存在。因為中共所關心的從來都只是自己的政權利益和政權安全而已。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August Song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