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緣—中國茶道養生(好評連載之二)(組圖)


從神農發現茶到唐朝中期,茶都是作為煎服的藥物被⼈們所使用。(以下圖片均來源: Adobe stock)

1.2茶的起源與發展史

1.2.1神農發現茶的解毒功效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茶的起源與發展史也是⼀部幫助⼈類恢復健康的療癒史。唐代陸⽻在《茶經》中記載:「茶之飲,發乎神農。」意思是說,茶成為⼈的飲料,起源於神農。在傳統神話中,神農⽒是⼀位對中華民族貢獻頗多的神祇。他教導⼈醫療與農耕,被視為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守護神。

上古時,五穀和雜草長在⼀起,草藥和百花開在⼀起,哪些糧食可吃,哪些草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只好靠打獵過日⼦,天上的⾶禽越打越少,地下的⾛獸越打越稀,⼈們只好餓肚⼦。誰要⽣瘡害病,無醫無藥,只好等死。

神農⽒為這事很犯愁,決⼼嚐百草,定藥性,為⼤家消災祛病。神農⽒的樣貌很奇特,身材消瘦,全身除了頭和四肢外,都是透明的(⽔晶肚),因此內臟清晰可見。只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後他的內臟就會呈現⿊⾊,因此什麽藥草對於⼈體哪⼀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知道了。

《神農本草經》云:「神農嘗百草,日遇七⼗⼆毒,得茶⽽解之。」有⼀天他嚐到七⼗⼆種毒草,感到⼝乾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棵⼤樹背靠著坐下,閉目休息。這時,⼀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著清香的葉⼦。神農便揀了兩片放在嘴裡咀嚼,頓時感覺舌底⽣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掃⽽空。⽽且他看到小葉兒在肚⼦裡上上下下摩擦,把他身體裡的毒素擦洗得乾乾淨淨。這項發現,使他⼤⼤⾼興,他斷定這小葉兒既解渴,又能解毒。他再拾起幾片葉⼦細細觀察,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般的樹⽊不同。便採集了

⼀些帶回去細細研究,後來將它定名為「茶」。這就是茶的最早發現,此後茶樹漸被發掘、採集和引種,被⼈們用作藥物。

1.2.2唐宋茶⽂化的繁盛


「茶聖」陸羽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

從神農發現茶到唐朝中期,歷經三千多年的時間,茶都是作為煎服的藥物被⼈們所使用。直到公元780年陸⽻撰寫《茶經》,這是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和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分清了飲茶的源流,確定了製茶的基本⼯具,教導⼈如何製作出⾼品質茶葉。採摘優質茶芽後,經過多道⼯序以去除苦澀物質。再用模具製餅,穿串烘乾,就成了唐宋風⾏的團餅茶。隨後設定了飲茶整套器具,確立了煮茶的⽅式。從此茶演變成了皇親貴族和⽂⼈雅⼠的⼼愛之物,在宴飲和參禪悟道中廣為使用。《茶經》中關於茶功用的描述為,「茶之為用,味⾄寒,為飲最宜。精⾏儉德之⼈,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興於唐,⽽盛於宋。」宋代可謂是中國茶⽂化的黃⾦時代。如宋代王安⽯所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茶成為風靡全國的國飲,便是從宋代開始的。宋代捨棄了唐代將茶末放在充滿⽔的茶釜中的煎煮茶法,⽽開始改用點茶法。

點是充注的意思,將末茶放在茶盞再用沸⽔滴注,並以茶筅攪拌,使茶、⽔融合,等到茶湯呈現乳白⾊就可品飲。從精彫細琢的團茶,到別出⼼裁的「點茶」,宋⼈使茶成為了「盛世之清尚」。

唐宋時期,有許多著名的詩⼈和修⾏者,如李白、白居易、蘇軾、陸游等⼈都是茶的愛好者,留下了⼤量茶詩。例如盧仝的《七碗茶詩》:⼀碗喉吻潤,⼆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不平事,盡向⽑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詩⼈層層遞進的描寫了茶如何幫⼈從解渴,舒緩情緒,放鬆思想,到淨化身體,溝通天地的能量(也就是修⾏提升)。

還有這首陸⽻好友皎然和尚的《飲茶歌誚崔⽯使君》,其中寫道:⼀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破煩惱。這首詩也講述了茶擁有提神醒腦,使⼈清靜,藉以參禪悟道的功用。

當時⼯匠鑄造佛像時,也往往會在佛像腹中貯藏⼀些茶葉,並且在佛像後背腰部留⼀塊活磚。遇上瘟疫流⾏的時節,寺院中的僧⼈便會打開活磚,取出藏於佛像腹中的茶葉,奉茶施粥於街頭供⼈飲用,化解瘟疫的毒性。歷朝歷代都保留有這個習俗。(https://www.naturenergy.us/ 茶緣網站 獨家)

1.2.3明朝散茶的興起

到了明朝,草根出⽣、崇尚簡樸的明太祖朱元璋,對團餅茶這種製作麻煩喝著也麻煩的奢侈品並不喜愛,他認為過於勞民傷財。當時有這樣⼀個說法:「⼀朝團焙成,價與黃⾦逞。」價比黃⾦,可見只有達官貴⼈才能消費得起。因此,朱元璋決意改制,下詔令廢團茶推散茶:「詔建寧歲貢上供茶,罷造龍團,聽茶⼾惟採芽茶以進,有司勿與。」明代自上⽽下開始提倡並使用以沸⽔沖泡茶葉的「瀹(yuè)飲法」飲茶,開啟了這⼀體會茶之本味的清飲之源。相較於唐宋時期⼤型茶宴的熱鬧場景,明代⼈追求隱逸清幽的飲茶環境,茶會⼤多開在⼭⽔林⽊之間,且如明代⽂學家陳繼儒著《茶話》中所寫:「⼀⼈得神,⼆⼈得趣,三⼈得味」,明代茶會對⼈數也有⼀定要求。當時的⽂⼈雅客僅邀請三、兩好友出席茶會,期間品茗撫琴、吟詩作畫,以追求藝術與自然融合的精神境界。

但更⼤的改變是,⼀般百姓也能享受飲茶之趣了,茶飲⽂化從此⾛進了日常⽣活之中。茶雖然不再作為專門的藥材銷售和使用,但仍不顯⼭不露⽔的默默幫助⼈調養身⼼,化解各種毒素。比⽅說,在19世紀中葉福建惠安縣有個叫施⼤成的商⼈開了個施集泉茶店,經營武夷岩茶。惠安縣發⽣兩次時疫,患者都是飲用施集泉的岩茶後,得以痊癒。就像羅漢菩薩救⼈濟世,因此這款茶被百姓們稱為「鐵羅漢」。

1.2.4日本茶道的傳承


中國的茶葉和飲茶法伴隨著佛教⽂化傳⼊日本。

唐宋時期,中國國⼒強盛,⽂化綏爛,是周邊臨國朝聖的對象,尤其是日本,對中華⽂明極為嚮往,日本朝廷或組成⽂化使團前來學習,或派僧⼈進修佛法,中國的茶葉和飲茶法伴隨著佛教⽂化東輸⽽傳⼊日本。

中國⾼僧鑑真和尚在唐代東渡日本,當時他除了帶去⼤量藥品,還把茶帶到了日本。到了宋代中日僧侶往來增多,榮西禪師在寧波天臺⼭學習時帶⾛了天臺茶種,以及當地的製茶技術和相關茶書,並撰寫了《喫茶養⽣記》,成為日本第⼀本茶書。書中詳細描述了飲茶的健康益處,強調茶對身⼼健康的影響,並將茶與禪宗修⾏相結合,形成了茶道的精神雛形。榮西禪師的倡導,促進了日本茶的飲用和普及,因此被日本⼈尊奉為「茶祖」。傳說中,日本源⽒天皇曾因飲酒過度⽽昏迷兩天。皇宮內的官員們擔⼼,召喚了著名的榮西禪師祈禱源⽒的康復。榮西禪師將他種植的茶葉奉獻給源⽒,源⽒喝下茶後奇蹟般地甦醒過來。這事件激發了源⽒對茶葉的濃厚興趣。從那時起,源⽒對茶情有獨鍾,其聲譽在日本迅速傳開。

商⼈千利休將日本茶道推向頂峰。他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並設計了極具禪意的茶室,注重簡樸與內在的美。他強調「⼀座⼀會」的珍貴,即每次茶會都是獨特的、不可重複的經歷,並提倡通過茶道達到⼼靈的自省與純淨。千利休的理念深刻影響了後世,被奉為日本茶道的聖⼈。

明治維新後,日本也進⾏了現代化改⾰,使傳統茶道受到⼀定衝擊。然⽽隨著⽂化復興,茶道再次被重視,並成為日本傳統⽂化的代表。現代日本茶道不僅完整保留了中國宋代點茶的傳承,在世界範圍都得到廣泛推崇,許多學校教授茶道,成為禮儀和修身養性的象徵。

1.2.5英式下午茶⽂化


進⼊維多利亞時代,下午茶的儀式成為英國社交⽣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葉最早於17世紀中期由東印度公司從中國引⼊英國,最初只有皇室、貴族和非常富有的⼈才能享用,是被視為地位象徵的奢侈品。主要作為⼀種藥用的草藥在市場上進⾏交易,以振奮精神和助消化的功效⽽聞名。

茶葉的普及得益於葡萄牙王室成員凱瑟琳.德.布拉干薩,她在1662年嫁給查理⼆世成為英格蘭⼥王。這位年輕的⼥王每天都喝茶的習慣受到了歡迎,並被延續了下來。

下午茶的發展,緣於19世紀⼯業⾰命後英國社會⽣活的變化。當時⼈們的日常作息有所調整,晚餐時間推遲到晚上七、⼋點左右,兩餐之間的間隔較長。1840年代,貝德福德公爵夫⼈安娜因飢餓⽽開始在下午四點左右享用輕食和茶,並邀請朋友共聚,以打發午餐和晚餐之間的時間。這種小型的聚會形式成為「下午茶」的起源。隨著安娜公爵夫⼈在貴族圈中的影響,下午茶逐漸流⾏於英國上流社會,並成為貴婦們進⾏社交的場合。

然⽽,茶葉直到18世紀末仍然是⼀種奢侈品,⼀磅⿊茶的價格相當於⼀名英國勞⼯九個月的⼯資。進⼊維多利亞時代,下午茶的儀式才逐步普及到中產階級,成為英國社交⽣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式下午茶的規範也逐漸形成,內容包括茶、三明治、司康烤餅和甜點等,講究精緻的擺盤和餐具。(https://www.naturenergy.us/ 茶緣網站 獨家)


茶緣茶(圖片來源:茶緣茶)
歡迎關注「茶緣茶」。https://www.naturenergy.us/ 茶緣網站 獨家(圖片來源:茶緣茶)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