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尼姑告诉记者,庵堂里共住了60多位老人,年纪最大的有90岁高龄,最小的也有50多岁了。老人们有的驼背,有的腿脚不灵便,要借助板凳走路,有的眼瞎耳聋,还有的弱智痴呆,但大多要自己打水洗衣做饭拾柴。房间里胡乱地堆着各种杂物,因为难见阳光,不时地散发出一股股刺鼻的霉味,夏天时蚊蝇成群,冬天就阴冷潮湿。
一住数年少有问津
60多位老人中多是阿婆。老人们一般只能靠自己劳作和接济生存,许多老人已在此住了10多年,度日如年,甚至连子女的名字、职业都记不起来了。
眼睁睁等死只求个送终地,是很多老人无奈的想法。吕阿婆是唯一一位来自外地的老人,今年已74岁,因为穷,儿子送了人。10多年前,她从湛江太平镇来到雷州,为了生计,她整整做了近6年的乞丐,省吃俭用,攒下500多元。说着,她就在记者面前蹲下来,双手靠后撑地,一步一步挪着告诉记者,前几年,她的腿生了毛病,不能走路,只能用手走路,她就是这样爬着进庵堂的。现在虽然好多了,但不知什么时候就不行了,儿子说连坐车来看她的钱都没有,她只能在庵堂里等死。调查中记者发现,很多老人一生坎坷,辛苦将子女养大后却遭到亲人抛弃,最终被迫接受在庵堂里等待死亡突然而来。
被弃不忘积德行善
在这个老人群体中,记者发现,虽然她们几乎已被抛弃,但却在艰难的生活中收养不少孤儿。
因中风而身患残疾的周伟健是一个不幸的女孩,父亲已过世,母亲又无力照顾她,符阿婆便挑起了照顾她的担子,虽然眼睛瞎了,还是摸索着靠捡剩饭维持两人的生命。中风后的伟健进食非常困难,一顿饭要吃上几个小时,符阿婆几年如一日,照顾小伟健毫无怨言。
当记者问及他们收养孤残儿的原因时,老阿婆们众口一词:做善事积德。
绝症女孩苦度余生
85岁的何阿公是被弃老人中唯一一位男性,雷州白沙镇草白村人,几天前刚被庵堂接收,本来和自己无妻无子的弟弟住在一起,相依为命,但弟弟在几天前去世,一下子没了依靠。虽有两个女儿,却不能照顾他。女儿一次性付了房租,将他丢进了庵堂。因为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靠村里和女儿给些钱,由庵堂里的尼姑照顾。
蔡琼玉年仅11岁,入庵前还是二年级的学生。一年前,她不幸患了白血病,父母都是农民,治病花掉了2万多,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之后,贫困的家庭放弃了救治女儿的努力,父亲蔡来进带女儿住到了庵堂附近,陪着女儿,他说:“女儿已经知道生了病,也知道活不了多久,但却无法预料死亡在哪一天逼近。”小琼玉脸色苍白,却从未放弃上学的愿望,虽然她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却不知道生命会在哪一天突然结束。让一个孩子活生生等待死亡,这才是最残忍的。
亲生女儿送母入庵堂
雷州"老人不能死在女儿家"的陋习令不少老人遭子女抛弃
在庵堂里,因子女家庭贫困而无力赡养的老人占了相当大一部分;由于“老人不住在女儿家”的陋习和对女孩的轻视,这群人被弃之门外。
雷州庵堂里的60位孤苦阿婆为何辛苦一生却惨遭遗弃呢?当地人告诉记者,这一切都因女人而起,因陋俗而生。
贫困儿女弃爹娘
在庵堂里,表示因子女家庭贫困而无力赡养的老人占了相当大一部分。但记者从跟老人的交谈中了解到,老人的子女多数在农村务农,但也有在交通、民政、学校等单位工作的,生活条件应该比较稳定。
据庵堂的主持透露,当地的年轻人愿意花点钱把老人送到这里,一直到老人去世,不用再为其后事操心。主持称,老人的子女有贫有富,有的交几百元,有的交几千元。
老人不能死在女儿家
记者在与老人的交谈中发现,入住庵堂的老人大多是有女无子的,女儿出嫁,老伴去世,使得她们无家可归。
19日上午,记者在庵堂里偶遇一位前去看望母亲的女子。她坦称自己是阿婆的一个女儿,母亲没有儿子,当记者问她为什么不把母亲接到家里住时,她不假思索地反问了一句:“哪有老人住在女儿家的?”就不愿再多说。
当地人告诉记者,在雷州,就有这样一个风俗,老人是不能死在女儿家的,不吉利。所以,没有儿子的老人失去劳动能力后也只能认命,女儿为了避免不吉利的事发生,往往在父母60岁左右或病危时将其送出去,有点孝心的还会常去看看,否则就撒手不管了。据了解,这里大多数阿婆都是有女无子,且都是两三个女儿。虽然女儿不少,外孙满堂,但老人还是固守当地的陋俗,找一个可以帮她处理后事的地方度余生。
绝症女儿被弃门外
因为是女人,传统的美德也被带上了枷锁。而同样针对女人的另一个风俗是,未婚的女孩如果身患绝症,也要被带出家门,找一个地方死去,如果死在家里也不吉利。患白血病的小琼玉和患恶性肿瘤的彩凤就是两个受害者。她们都是今年入住庵堂的,因为无钱治疗,又不能死在家里,只好在各自父母的陪伴下,搬入庵堂。琼玉的父亲和彩凤的母亲都是靠庄稼吃饭,对女儿的不幸也只能天天以泪洗面,而对于当地的陋俗也缺乏破除的勇气。
- 关键字搜索:
- 60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