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夫妇与他们的37个中国孩子
一对美国夫妇,不远万里前去中国,在豫西贫困地区,为37个中国孤儿建下了一个家。出郑州,西行约100公里,便到了一块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使这儿土地贫瘠;沟壑纵横耕作困难。尽管在北宋时期,这里曾经森林密布,雨露滋润,甚至被选为皇家陵地,13座帝、王陵墓留存至今,谓“南十三陵”。唐朝诗人杜甫的祖居地也在此。帝陵为“孝”,杜墓为“义”,后人称此地为“孝义之地”,孝义镇由此得名,但如今的孝义镇被贫穷深深困扰。
黄土坡上的福利院
2000年初,约翰·内森贝尔先生与当地民政局合作,和妻子选择了孝义镇作为开办福利院的第一站。“我们要帮助他们”,他对妻子闪娜女士说。此前,他是郑州西亚斯学院的外籍英文教师,去中国刚刚4年。
办福利院的申请很快批了下来。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内森贝尔夫妇租到了一幢五层门面楼的四、五楼层,以及该楼的地下室和一楼的两间配房,一个大约150平方米的小院子可以供孩子们活动。内森贝尔夫妇为福利院取名“希望之家”,请人修缮了房屋,设置了寝室、育婴室、洗衣房、饭厅、教室,购置安装了锅炉,并着手招聘工作人员:保育员、公务员、厨师、勤杂工、家庭教师,添置一应用品。
根据与地方政府的合同,内森贝尔夫妇对所收孤儿尽抚养义务而无监护权,不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在18岁之前,内森贝尔夫妇将负责他们的衣食住行等一切抚养费用。按中国民间的说法,内森贝尔夫妇是在给别人养孩子,因为按照合同,养大的孩子不具有对他们的赡养责任,不能够“防老”。
2000年2月14日,根据地方政府提供的名单,第一批12个孤儿被接到了希望之家,他们称呼内森贝尔夫妇为“爷爷、奶奶”。
他们来自不同地方
目前,希望之家已经有孤儿37名,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每个孤儿在来希望之家之前,都无一例外地有一段不幸的生活经历,但在这里没有人会谈起他们的过去,再次触痛他们的心灵。贝尔先生决不允许任何人打探某个孩子过去的状况,只有从侧面的一些谈话中透露了孩子的情况:
2000年8月,内森贝尔夫妇在民政部门的陪同下到贫困的乡间寻访孤儿,遇到了时年11岁的贺龙强,严重的唇裂使他从小受尽他人的侮辱和嘲弄,与人沟通有很大的心理障碍。内森贝尔夫妇决意接收这个孩子,给他一个重新拥有美好生活的机会,尽管他人一再提醒内森贝尔夫妇,这个决定可能会带来种种困难和麻烦,但他们仍然留下了他。今年3月,6个月大的马世豪被父母抛弃在医院里面,他的父母发现他有唇裂,而且极严重。医生和内森贝尔夫妇取得了联系,内森贝尔夫妇找到了马世豪的父母,并与他们达成协议:孩子的父母必须为这个孩子办理合法户口并且承认与孩子的法律关系,然后由内森贝尔夫妇为孩子做好手术并且将其作为希望之家的一个成员暂时代为抚养。一个月前,内森贝尔先生带着这个孩子去北京进行了整容手术,但手术没有完全成功,仍需再进行一次。内森贝尔先生说,他已与医院方约好了,到秋季天凉的时候,还要带马世豪去北京做第二次手术。
内森贝尔先生说,在郑州西亚斯学院教书时,学生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大白熊”,他干脆就给自己起了个“熊凡”的中文名字,意即自己姓“熊”,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孩子中就有最小的3个孩子姓“熊”。内森贝尔先生说,这3个孩子是在他的住处,由他和妻子自己照料的。内森贝尔夫妇把这3个没有父母和亲人的孩子视为己出。内森贝尔夫妇赞赏每一个孩子,他不认为孩子之间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可能有些要聪明一些,有些要迟钝一些,但他们各自都有自己长于别人的优点。”
孩子们温馨的家
孩子们6:00起床,6:30吃早饭,然后一天的生活开始了。
饭厅设在地下室里,地下室的一面墙与土层之间修砌了隔离空间,这使地下室显得明亮且空气新鲜。在透气性良好的黄土层广泛分布的地区,底层的空气含氧量大,是很新鲜的。饭厅里有序地摆放着一排排条几和长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摆放在橱柜里的碗筷也有固定的位置。孩子们取了碗筷,列队依次打饭。饭食是不定量的,保育员阿姨打饭时总忘不了询问孩子们够不够。内森贝尔先生说,孩子们正长身体,要保证他们的营养。他咨询了当地县医院的医生,请他们为孩子们的饮食安排提出合理的建议,并让厨师据此给孩子们配制了每个季节的菜谱。
先打完饭的孩子要把饭菜放在条几前等着后打饭的孩子,每当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看着一个挂在墙上的小黑板。值日生早已站在了黑板前,黑板上提前写好了歌词、唐诗或英语句子等。值日生领着大家合唱歌曲,朗诵唐诗,背诵英语句子。每天饭前,希望之家就会飘荡着《芙蓉花》、《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等嘹亮的歌声;飘荡着《劝学》、《静夜思》、《春眠》等朗朗的读诗声。当每个孩子面前都摆放了热腾腾的饭菜后,大家便一同开饭。
杨文博是1998年出生的孩子,今年4岁了,还不能够端稳饭碗,大一点的孩子就主动帮他打饭,给他放到座位前,每当这个时候,杨文博就会说“谢谢哥哥”。孩子太小,也有忘了的时候,公务员王坤生提醒他说,“以后不需要给杨文博打饭了,杨文博不知道说谢谢”,杨文博就会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大孩子面前说:“谢谢哥哥”,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景况甚是逗人。
内森贝尔先生鼓励孩子们采取趴在床上的姿势睡觉,他说,趴下睡觉对孩子们的身体发育有好处,这使孩子们感到很新奇。按照中国父母的传统观念,孩子们仰起脸躺着睡觉,脸睡得大一些,长大会有福气的,“脸大吃四方”。
孩子们穿的衣服,一部分是捐赠的,大部分是在镇上的服装市场购买。内森贝尔先生不希望孩子们的穿着与镇上的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配一次服装是很繁琐的一项工作,37个孩子的高矮胖瘦各有特点,而在样式和花色品种上,内森贝尔先生又要求不能有太多的雷同,他说,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服装,有助于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创造性。内森贝尔先生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儿童心理学。每个星期天下午,内森贝尔先生就要按日常计划带孩子们到镇里的体育场去打棒球。大孩子们挥动球棒,而较小的孩子们则在场地边跑来跑去。
希望之家的生活有规律但并不会很机械,不会抹杀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在这里允许存在与张扬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内森贝尔先生记着每个孩子的生日。他把37个孩子的资料输入电脑中,我们从电脑的首页看到,每个月都有孩子过生日。内森贝尔先生按照中国人过阴历生日的习俗给孩子们过生日,由于许多孩子的生日日期比较接近,他就把在同一周内过生日的孩子的生日集中到该周的周日晚上一起过。
“发现下一个村镇”
内森贝尔先生拥有几家建筑公司,他将这些公司的股份出让了一部分,自己只留下49%,这样就从公司事务中脱开了身。与此同时,他在美国注册了一个福利基金会,汉语意思是“发现下一个村镇”,表明自己要不断发现和帮助贫困地区的孤儿走出困境的愿望。
内森贝尔先生在中国办福利院的消息在美国传开后,许多公司和个人都与内森贝尔先生的基金会联系,捐钱捐物。内森贝尔先生将这些不断捐来的钱物用于希望之家的开支,而他自己的花费则由自己所持有的企业股份所分得的利润来开销。
希望之家的花费2000年是7.9万美元,2001年是8.1万美元,而根据预算,2002年的费用将达到16万美元,因为2002年,希望之家将要搬新家。内森贝尔先生说,新家位于距孝义镇5公里的一个叫李沟的村子,是一所停办了的学校旧址。那里有一座两层教学楼,有一个校园和一个大操场。孩子们一天天多起来,那里活动场地大,空气也新鲜,对孩子们成长发育有好处。
根据约定,内森贝尔先生要将这些孤儿扶养到18周岁,然后由他们自谋生路,但内森贝尔先生希望能够供孩子们上完大学,他已经和郑州西亚斯学院、巩义市二中等大、中学校谈过,希望这些学校能够减免孩子们一部分学费。现在最大的一个孩子已经15岁了,叫张隋强,户口本上显示他生于1987年农历8月19日,2002年秋季就该升入高中了。
美国有句谚语叫做“给你一条鱼吃,不如教你如何钓鱼来吃”,内森贝尔先生希望这里的孩子们能够珍惜在这儿衣食无忧的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出自强自立的品质,从这儿出去后能够养活自己。
内森贝尔先生今年57岁了,头发花白,体态有些发胖,难怪在郑州西亚斯学院教书时,学生们戏称他为“大白熊”;他的太太闪娜女士今年48岁。几个月前,房间里一个小孩子站立不稳就要倒下时,闪娜女士抢前一步去扶,自己一下子摔倒在地板上,腰椎受了损伤,回美国治疗去了。
一对美国夫妇,在异国他乡,虽然是开办福利性的机构,但奔波劳顿之苦,风霜雨露之侵在所难免。从两个月到15岁的37个孩子本应该是37个家庭所应承担的忙碌,而忽然一下子落到一对美国夫妇和他雇用的11个工作人员身上,其担子之重可以想见。
- 关键字搜索:
-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