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张艺谋拍《英雄》是一种妥协

【看中国报道23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说,如果有更多的自由的,张艺谋可能会拍摄关于文化大革命中的各种狂热和悲剧。最让张艺谋感动的是那种“在苦难深重之中展示人性最美好的一面”的故事(张艺谋最喜欢的电影是《美丽人生》)(Life Is Beautiful)和《被太阳灼伤》(Burnt by the Sun),分别以二战中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和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为背景)。

时代周刊引述张艺谋的话说,但是,在当今的中国,“不可能拍这种影片”,不仅仅是政府不允许,而且是因为“中国的观众不想看某些种类影片”。

张艺谋说,“对以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之后那种审视文化大革命的方式审视自己的过去,中国人现在已经没有兴趣。”他说,“我也不过是作出某种调整,以适应当今的中国时代精神。”

时代周刊认为,在这种问心无愧的妥协之下,张艺谋拍摄了《英雄》,张艺谋希望的是在中国从事他的事业,而不是在国外,也不是违反中国法律在地下工作,他不仅仅已经决心在中国大陆现行的保守体制内追求他的职业生涯,而且他将如下目标视为己任--拍摄既能够让官方审查人员满意又能够达到自己的艺术标准的影片。

国际电影界因此时常将张艺谋视为持不同政见导演--虽然张艺谋本人没有任何成为异议人士的意愿。

张艺谋可能只是想使自己能够在现存的体制中适应下来而已。在中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政治上一直动荡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理解人们只求在体制的边缘上生存下来的愿望。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内战中,张艺谋的父亲曾参与国民党军队同共产党作战,在共产党取得内战胜利两年后出生的张艺谋是在被视为叛徒的环境中长大;文化大革命中,张艺谋被迫离开学校,并被禁止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分配给他的工作是政治上最不良分子所能够得到的--在陕西中部的一个棉纺厂作夜班守门;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后,张艺谋年龄已经太大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他以卖血而得到的钱购买的照相机。

张艺谋的姻兄想法将他的摄影作品让中国文化部长见到,于是,1978年春天,张艺谋得到到北京电影学院报到的通知,当年秋天,27岁的张艺谋没有参加入学考试而成了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第一批摄影专业的大学生。

后来张艺谋转到导演专业,他说,他转专业更多地是出于改变他过去政治上的地位,而不是出于任何对电影的兴趣。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