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报道中的中国媒体之命运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给中国媒体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良机。各类媒体围绕着“战争”这一突发事件,大做文章。广播、电视首次以专门频道的全天候滚动直播,报纸首次出现专门为报道战争而办的特刊报纸,互联网报道更是全力以赴,还出现了手机专门订购战争信息的特殊报道方式。总之,可以说各类媒体一齐出动,各显神通.但是,有一个现象却十分奇怪:从互联网上看,在这次战争中,受到攻击最多的既不是萨达姆,也不是布什,而是中国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电视媒体的主持人和有关“军事问题专家”及“国际问题专家”,差不多遭到了来自互联网上广大网民的一片骂声。只有极少数专家(如军事问题专家张召忠)受到网民的好评。其实原因很简单,张召忠之所以得到更多的好评,无非是因为1,他对专业问题比较懂行,解说准确,分析深入;2,在表达观点的时候,能够尽量做到实事求是,尽量说真话。相比之下,其他大多数所谓“专家”的表现不佳。要么是一些不学无术之徒,虽然挂着“教授”之类的头衔,但对一些常识的问题却频频出错,见解也为见得比街谈巷议高明;要么是一些狡诈虚伪之徒,睁着眼睛说瞎话,有意歪曲事实,有失媒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准则,或违背作为学者的起码的诚信和良知。如,在央视作嘉宾的某军事专家称美军占领幼发拉底河上的两座水库,是为了炸坝,水淹巴格达,或伺机向水中投毒,引起巴格达的恐慌,并嫁祸于伊拉克方面。这种胡猜乱想显然过于离谱,难以取信于民众。况且,从地图上看,美军所占领的水库位于巴格达下游。又如,某报特约评论员撰文质疑美军营救战俘的行动为虚构。该评论员为了显示自己的小聪明,刻意作惊人之语,置早已确认的事实于不顾,大胆发挥臆想,言之凿凿地证明战俘林奇既未失踪,也未被救。这种聪明过头的评论员,遭到网民的唾弃和嘲笑,以致后来他的一些有道理的评论,网民们也不屑一顾。这是一起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实例。
网民的另一些不满是针对媒体的舆论倾向。由于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等媒体的普及,许多事实真相早已为人们所知,而中国的官方媒体却依然沿袭陈旧的新闻导向控制的做法,对新闻原材料进行刻意的,有偏向的裁剪加工,有时还玩弄一些十分拙劣的修辞上的小花招,造成对事实真相的歪曲。这样,非但不能起到舆论导向的效果,相反,使得公众有一种被蒙骗的感觉,进而失去对媒体公正性和客观性的信任。事实上,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和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当今的公众对新闻的真实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公众对事件的判断能力也越来越强。战争的正义性问题,公众自有判断。观点各有不同,也是正常现象。无论是反战还是拥战,人们对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是一致的。毫无疑问,媒体在资讯的传播的迅捷性和形式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改善,但一旦失去公信度,会得不偿失!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同时出现的对“非典型肺炎”的报道上。媒体过分低估了公众的理性,自作聪明地对事实真相加以隐瞒。其结果妨碍了公众对疫情的正确认识,反而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甚至间接地加重了疫情的传播,进而影响到中国的国际现象。这也是得不偿失。
从这两件重大事件中,可以看出,媒体的新闻理念远远落后于现实状况。新闻媒体若不与改变观念,而是抱着陈旧、僵死的新闻理念不放,终将失去公众的信任。,它充其量只能代表它自己,代表它自身的利益,终将被时代和广大民众所唾弃。一些皮毛的改革,终究无济于事。
- 关键字搜索:
-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