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归”身价暴跌

北京中关村一家软体公司以月薪人民币2500元(约合新台币10000元)招聘软体工程师,附加条件是“有留学背景者优先”,结果竟然引来3名喝过洋墨水的“海归”(海外归国学人)硕士竞相面试。
联合报消息,北京青年报以“留学两年花费人民币20万(多在领有奖学金情况下),换来月薪人民币2500元”为标题,报道了中国大陆许多“海归派”身价大跌的窘境。报导说,原本这家软体公司只是“随便”注记具留学优先的征聘文字,却没想到真的有“海归”来,还同时来了3个。

中关村管委会人力资源处处长王立平表示,企业关注的是人力资源成本和效益比,无论“海归”、自学成才、境内毕业生都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早期过度挹注“海归”成效的荣景不复见。

北京中关村一直是“海归”人士关注的职场重点。3年来,中关村内的科学园区已经海归创业企业1785户,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15%,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2户留学人员企业注册成立。

来到中关村的“海归”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精英型人才,带着资金和技术,这些人的主要目标是创业,还颇能受到地方政府欢迎;但另一类是专业人才,到中关村的目的是为了就业,和数十万来自大陆各地的优秀大学研究生,一起争食职场金饭碗。

王立平认为,虽然“海归”拥有语言和国际化视野的优势,但是如果只是抱有过海“镀金”想法的留学人员,显然,“海归”的名片并不能让他们成为职场中的抢手人才。“光是海归是不足的,真正吃香的是既有国外工作经验,又有国内合资企业或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人,假如你只有前者也是不行的,因为任何地域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北京一家“猎人”公司总经理一语道破“海归”者的现实处境。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