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长青:中国报刊改革和“胡温新政”
最近,中共中央下发文件,提出媒体改革《实施细则》,要求各地对报刊进行整顿,禁止向民众强行摊派报刊,同时提出,党对媒体的管理和主办要分离,党务官员不再直接兼任报刊领导职务。海外媒体把它称为“胡温新政”下的“媒体改革第一波”。这次“媒体改革”有何利弊?从利的方面来看有这样四点:
第一,它可以迫使党的报刊走向市场化:
禁止各级党报向下强行摊派,将对党报党刊的生存构成相当大的威胁,因为在中国目前这种“小报冲击党报,小报淹没大报”的报业环境下,没有了靠行政权力的强行摊派征订,枯燥无味的党报党刊的发行量就会更少,更缺乏在报业市场的竞争能力,等于把党报党刊逼到必须改革之路,改变其“官办官看的办公室读物”的面目。这意味着党的报刊将进一步被迫走向市场,这对中国报业的市场化具有好处。
第二,减少党对报刊的直接干预:
这次中共文件规定党务官员不得兼任报纸刊物的总编辑和社长等职务,甚至规定不得进入报刊编委会或理事会,等于进一步限制了党的官员对报刊的直接领导,使党政进一步分家。这对报刊在行政上独立运作,不受党的意识形态的直接干预,具有相当的益处;它可促使中国报刊进一步走向新闻专业化。
第三,财政独立,接受市场和受众检验:
这次中共文件要求报刊进一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等,意味着政府对党报党刊的财政包干、财政补贴制度将进一步改革;补贴将削减或停止,以减少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这意味着中国报刊将进一步迈向报业市场道路。只要投放到市场,就有竞争,就得改革内容,迎合读者,而不是党的旨意,这对媒体摆脱舆论一律、走向信息多元化具有好处。
第四,整顿小报,建立报业秩序:
中国报纸种类现有约2100家,但小报的种类和发行量都已占报业市场的70%,各级党组织办的报刊比例已降到不到三成。虽然小报的大量出现活跃了报业市场,但同时也带来混乱,因为小报存在胡编乱造、哗众取宠的倾向,这是导致劣质报纸满天飞的原因之一。几乎中国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团体都在办报,而且几乎所有的小报都以盈利、赚钱为目的,编造假新闻的现象,触“报”可见。像今年6月3日长沙《军事博览报》的头版头条大新闻“四架台湾F16战机投奔北京”,完全是编造的。这次中国的报业整顿,削减并整顿那些纯以牟利赚钱为目的、胡编乱造的各类行业协会等机构出版的小报,对制约、减少中国的假新闻,使媒体走向规矩化具有正面意义。
但这次中国报业改革仍存在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是党仍对报刊内容进行控制。因为中共文件仍强调报刊必须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党组织有对报纸、刊物主编、社长的任命权,党仍通过人事权来控制报刊内容,使其服从党的领导。在制度上,党对报刊的控制地位仍如旧。
二是利用整顿来关闭党所不满意的报刊。每次中共提出整顿小报,都有比较开放、敢言的报刊被借机整肃。据北京“中国新闻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数字,这次整顿中,将有几百家报刊受到治理或关闭,其中山东92家;吉林61家;湖南88家;北京34家,占北京报刊总数的15%。
但总体来看,这次中国报刊改革并没有触击中国媒体的根本性问题,即“所有权”归属。只要各级报刊的主编和社长等要由党的组织来任命,报刊不管怎样党政分离,最后“所有权”仍归党和政府。这次报刊改革,仍仅是在行政管理、财政、发行等技术层次,而不是在报刊的所有权、是否允许外资进入报业、以及同仁办报等根本性的问题上。人类新闻的历史早已证明,只有报纸是独立的,才可能有真实和新闻专业化;有了新闻和言论自由的环境,才会有真正的民主。
(博讯)(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