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国际大专辩论会再演舌战 各国学子对决

“网络是否是虚幻的?”9月20日,2003国际大专辩论会上,中山大学和德国弗莱堡大学以此题拉开了辩论会的揭幕之战。之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澳门大学又起硝烟。针锋相对之时,选手们从容不迫、口吐莲花。辩论之战,首场叫绝。


  提问嘉宾:被称“第三纵队”带队教练:关键时刻递纸条


  昨天的赛事精彩不断:辩手伶牙俐齿,唇枪舌剑,难分难解;教练笑指江山,兵来将挡,力挽狂澜;提问嘉宾,道高一尺,百般“刁难”不留情面;主持人不畏舌剑,谈笑斡旋,主持“公道”;评委老成严谨,黄金点评一语中的;观众锁眉屏息、提心吊胆,高潮之处又掌声不断。


  这次辩论会上,一些辩论新秀脱颖而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山大学的4号辩手,以德国哲人海德格尔的名言“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这片大地”,而赢得来自德国弗莱堡大学队代表不约而同的掌声。而弗莱堡大学辩手蔡葵则以送太太“网络玫瑰”为例,深情“辩驳”,不仅为坐在现场的太太赢得了“全场最幸福太太”称号,还人气飙升,大获掌声和观众祝福。辩论会上出彩的不只是辩手,作为提问嘉宾的往届最佳辩手,提问中不乏独到之处,他们被主持人戏称为辩论会上的“第三纵队”。而教练不再扮演幕后英雄,和队员平起平坐,在关键时刻传纸条,拯救辩手于水火之中。


  本报作为本届国际大专辩论会惟一特约媒体进行全程报道,并将随中央电视台播出时间刊登部分场次的精彩辩词。本报常务副总编辑孙伟作为惟一来自新闻媒体的评委,将为每一场比赛作出公正的裁决。


  嘉宾巧问辩手智答


  嘉宾提问是本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看点之一。嘉宾全部为往届国际大专辩论会最佳辩手,他们可以向任何一个参赛的辩手提问。分别为路一鸣(1999国际大专辩论会最佳辩手)、王蔚卿(1997国际大专辩论会最佳辩手)、余磊(2001国际大专辩论会最佳辩手)、蒋昌健(1993国际大专辩论会最佳辩手)


  路一鸣:在正方的立意当中多次用虚拟和虚幻互相替代。如果我们从物质的展现手段来理解,可以把网络界定为虚拟、非虚拟,如果我们从事物给人带来的感受结果来理解,就只能是虚幻、非虚幻。那么虚拟作为手段,虚幻作为感受的结果,这与今天正方的立论到底有什么关系?


  中山大学(正方):今天我们讨论这种感受,它是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上,在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一定的事件、一定的空间,才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感受。我们要获得这种虚幻的感受,必须首先要来到一个虚拟的空间,如果在现实空间的话,很难获得这种虚幻的感受,所以我们先论证网络这个空间是建立在数字平台的电子虚拟空间。


  王蔚卿:假设我们在网上聊天,我说我是一个比沈冰还美丽的妙龄少女,你说你是腰缠万贯的富翁。于是我们之间就发生了一场爱情故事。对这样一段演绎出来的浪漫故事,它是真实的吗?它不是捏造出来的吗?它是不是虚幻的?


  弗莱堡大学(反方):我们在网上聊天,我们在网上谈恋爱,我们在网上寻找爱情,这一点,出发点本身是真心的,是真实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您比沈冰小姐还漂亮,我比比尔·盖茨还有钱,这也是我真实世界的反映。所以说,我们碰出火花了,因为我们“郎财女貌”。


  余磊:数字化虚拟的手段,是不是一定就代表结果或感受上虚幻?比如说,我们用电子商务的手段进行交易,我们用电子政务的手段管理公共行政工作,这种对社会客观产生的影响,对人带来的感受难道也是虚幻的吗?


  中山大学(正方):正如嘉宾提到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我方认为它的功能是真实的,电子商务本身也是真实的,但是利用网络手段借用的这部分,它是虚幻的。因为它利用的空间是虚幻的。正是空间的超现实性让它达到了方便、快捷的效果。


  蒋昌健:比如说,我把对方的四辩关在一个森林里面,只让他通过网络与外面的世界打交道,那么,请问,我们的服务器提供给他的美味佳肴是虚拟的,他能靠这虚拟的美味佳肴度过未来的几十天或者几个月吗?


  弗莱堡大学(反方):首先,我想先把我们的四辩从你要关的森林里救出来……如果我想找到一个梦中情人,那么我就可以在网上搜索很多消息而获得,但是我是否愿意嫁给他或者他是否愿意娶我,当然得在现实生活中见见面了。我们所有的感知,不是说只有在网络的时候才具有的,只不过我们通过网络又多了一种参与生活的方法。(原音重放节选,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系列报道二:揭幕之战精彩不断


  赛场上趣事多


  ■开始比赛前,沈冰询问拉拉队来自哪所大学哪个专业。一学生答:“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沈冰重复:“滑稽工程。”另一学生答:“石油大学。”沈冰重复:“石榴大学。”紧张气氛随之轻松。


  ■明天,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队就要参加辩论。昨天,本该作赛前准备的四名比赛选手,却主动要求现场观看比赛。“观看比赛,我们就不紧张了。”美丽的姑娘李哈卜口吐真言。


  ■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最佳辩手蒋昌健坐在嘉宾提问席上。轮到嘉宾提问时,沈冰说:“往届四名最佳辩手组成的嘉宾提问团,俨然就是今天辩论会的第三方。”说完后,轮到蒋昌健最后提问辩手。他说:“我想向反方二辩提一个问题。我方……”话音未落,掌声响起。


  ■评委们出场“密商”哪方获胜时,现场观众投票选出最佳辩手。德国弗莱堡大学辩手蔡葵因煽情表现当选本场最佳辩手。主席问观众:“大家想了解蔡葵哪方面?”观众答:“恋爱史。”蔡葵说:“我们1986年相识,同年相爱,1987年结婚。16年来从未红过脸、吵过架。”


  ■此次比赛分华裔赛组和非华裔赛组。首场进行的华裔赛组就出现两个金发碧眼选手。他们是来自德国弗莱堡大学的冯海宁和韩娜芳。领队曲玉波说:“这是对我们的挑战,也是对他们聪明才智的挑战。”冯海宁被现场观众评为最帅的辩手。


  ■昨天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队对决澳门大学队。新加坡辩手陈晓欢第二次站在国际大专辩论会会场。2000年刚上大一的他就入选新加坡国立大学辩论队,2001年担纲总结发言,最后进入半决赛。此次比赛他坐在2号辩席。记者问:“此次比赛的目标如何?”陈晓欢用外交辞令的口气答道:“尽量发挥。”


  老辩手忆往昔


  ■沈冰(节目主持人,曾参加1997年国际大专辩论会):这次国际大专辩论会在规则上有重大突破,更注重考验辩手的现场应变能力,比我曾经参加过的辩论会要难,我真替辩手们捏把汗。


  抛开比赛这种竞争性的形式,辩论不仅仅锻炼口才,还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苏格拉底、海德格尔、黑格尔,潜移默化地感受孔子、屈原、梁启超,在对语言的组织和驾驭上的操练更会让人受益匪浅。如果和电视结合,还能锻炼参赛者的临场表现能力。当然,它也是一种机会,表现好的辩手会得到亿万观众的认可,甚至一些最佳辩手由此拿起了电视主持人的话筒,走上了荧屏。


  ■王蔚卿(1997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的最佳辩手):辩论会是我一生中难忘的记忆。当时的生活和现在大不一样,回想起来,遥远而美好,就像流星时时在脑海中划过。那时到新加坡参赛,不仅开阔了眼界,还接触了很多境外的朋友,至今我还和他们保持联系。当年的辩手如今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也许辩论会和我们的择业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它的确给我留下了一生难忘的回忆。


  ■链接


  “汉语热”推动国际大专辩论会蓬勃发展


  据参与策划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潘跃回忆:10年前,为了邀请到8支代表队参加,不知打了多少电话。当时大多数国外大学的答复是:根本没有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实在找不到学生参加。而今年大会报名开始后,有很多大学主动打来电话,要求报名。


  无疑,国际大专辩论会的蓬勃发展,与汉语日益广泛的全球化密切相关。据国家对外汉语办公室的betway体育手机网 统计,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有2500万人左右,来华留学人数也已达到6万余人。85个国家、21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人数已由1990年的2000多人激增到2002年的逾14.3万人(见图表)。


  据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副主任张凯介绍,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外国人中一部分是出于工作的需要,比如和中国进行商务合作、文化交流等,另外一部分是立志做汉学家的留学生。


北京青年报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