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周五在北京首次召开。国家总理温家宝在会上的"三件小事" 讲话更是让与会者动容,其"心头所牵挂的三件事"经《人民日报》报道后,立时被国内各大媒体转载,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更有民众将之誉为"新领导班子的最大亮点"。
温家宝所提的三件小事,说的是中国三个省贫困山区农村小孩上学的困境:"山西省吕梁山区临县的一个村的一所小学,一个非常简陋的窑洞,只有十多套破旧的桌椅,五个年级的同学混班上课,学生面朝里,光线很暗;""甘肃省靖远县,一个贫困县,一户农家,主妇双目失明,丈夫是个痴呆人。她身边有个六七岁的女孩儿,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这位主妇拉着我哭个不停。我问她有什么困难,她说,我希望我的孩子能上学,上希望小学。我瞎了一辈子,就希望孩子能上学,不当睁眼瞎;""陕西佛坪县的沙坝村,整个县城都被淹没了,水灾后那里唯一幸存的学校,老师在带着孩子们上课。有的孩子已成了孤儿,他们的父母在水灾中遇难了。"
温家宝于今年1月初到山西看望贫困地区农民和城市困难职工,5月再到山西省寿阳县视察非典防治工作。去年8月底至9月初,他在甘肃省酒泉地区重点考察了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草原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去年6月下旬到陕西省洪涝灾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灾区干部群众,前此则于00年4月中下旬到陕西延安、榆林革命老区调查研究。
当日的官方媒体报道了温家宝行程,却没有温家宝所提的三件小事。
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这一回反应快,周一即有后续报道,题为《这"三件小事",请温总理放心(热点解读)》,报道了温家宝所牵挂的"三个地方"的现状:"山西临县:在白家坪村,标准化教室代替了昏暗的土窑洞,破桌椅全部更新,小学毕业生都上了初中;甘肃靖远: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政府一定要把靖远的教育搞上去;陕西佛坪:10名孤儿健康成长,1名上了大学;沙坝小学去年就搬进宽敞美观的新校舍。" 当地的部门负责人也纷纷就此表了态,表示 "会多方努力加大教育投入""力争尽快提升教育水平,扭转落后局面"。但也都承认,"目前,农村学校师资短缺,且素质普遍偏低,教学手段落后,整体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孩子上学对农村家庭仍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诚然,如温家宝提及的三件小事,实际上是中国农村比比皆是的现象。
据了解,中国12多亿人口中,8亿多在农村,约占总人口的64%。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至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
此前不久,联合国调查员托马谢夫斯基上曾对中国的教育政策提出强烈批评,托马谢夫斯基表示,中国几乎是世界上对公共教育投入最少的国家,中国每年的教育投入只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远远低于联合国建议的6%的标准。在接受《华盛顿邮报》访问时托马谢夫斯基还称,中国对教育的投资比例几乎比任何一个实行义务教育政策的国家都低,即使是非洲的穷国乌干达,在确保人民受教育权利方面都比中国做得好。
在中国农村,情况只有更糟糕。2001年的统计数位显示,农村小学生的人均公用经费一年是28元。专家算了笔账,一所村级小学,就算100个人的 规模,一年大约只有2,800元的公用经费,这样一个学期就是1,400元,要开支水电费、维修费和其他一些必须品,如黑板 、粉笔等,根本不够开支,办学条件的改善更无从谈起。从 统计数位上看,农村学生人均公用教育经费每年低于20元的县大约有30%,公用经费一分钱没有的县大约有10%左右。
农村教育工作周五会议闭幕后,翌日,官方媒体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内容包括,5年后中国农村中小学基本可以开展远端教育;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实行省长负责制;发达地区农村今后五年将努力普及高中教育;2007年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望全部享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将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等内容。
《人民日报》周日的社论也指出,发展农村教育意义重大。社论还特别强调,由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农村教育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对促进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和"三农"问题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次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温家宝一番情深意切的讲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颁发……无不显示了中国政府对农村教育重视的态度。纵然希冀一时半刻能解决问题过于天真,但这至少能让"几近崩溃的中国农村教育"看到了希望。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