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透视: 中国恶俗的商业炒作

在北京看电视,多次听到纳爱斯集团的一则广告:雕牌天然皂粉。它以一天数次的频率播出:"今天你泡了吗?泡了;今天你漂了吗?漂了。"这"泡"与"泡妞"的"泡"同字,那"漂"与"嫖妓"的"嫖"谐音。浸泡与漂洗是洗衣的两个步骤,不过,电视的跳动画面,含糊的语音,彼情彼景,一种常人的思维定势下,让人读出了色情潜台词。

谐音炒作

上月去杭州,与友人在一家包子店用餐,招牌上竟赫然是"仁肉包子"。"仁"乃是人生之大义,可在这里,"仁肉包子"仅仅是借"仁"字之"形式",图谋的是重现孙二娘、张青"人肉包子"的刺激,"玩一把心跳"罢了。 "男欢女爱"指的是一雌一雄两只河蟹,"一丝不挂"指的是一只烧鸡,"勾勾搭搭"指的是黄豆芽炒绿豆芽,还有"风流寡妇"、"鞭长莫及"、"出水芙蓉"……这是天津一家农村饭店菜单上写着的菜名。走进这家饭店点菜,你一定会吓一跳,误以为走错了地方。

在上海,那天去宝山通河路采访,见到采访对象时,他正在发怒。他寓所的私人信箱,昨天才刚清理过,今天又被塞进一大堆写着不良内容的性药广告单。读广告,内容有诱导嫖娼的,误导就医的,与黄色书刊比,有过之而不及,其中一篇名为《奇迹就在今夜发生》,详细描述一嫖客吃了性药后嫖娼的整个过程。

当今中国大陆,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传播手段、消费方式、审美趣味,可谓多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其中也夹杂着不少低俗、恶俗、庸俗、媚俗的流行文化。


在市场经济之下,商家利用媒介创立品牌,扩大知名度而获得利润。广告就是要人们展开联想,仅取最基本的本义,那是低级广告,尤其是像洗衣粉这类日常消费用品,市场已经成熟饱和,单纯吹嘘效果会令消费者麻木,于是玩一些噱头,耍一些花招,引导消费者往一个"出位"、"独特"的方向去思索。"泡漂"洗衣粉广告无疑做到了。不过,"泡漂"广告传递的是什么样的文化信息、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是否损害公众人格或某些群体的形象,这是广告制作人要斟酌的事。文化渗透餐桌上,由菜馆、菜肴、菜名充任饮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个性化表现。既然与文化沾边,就应体现文化的纯洁、高雅、健康,大众需要的是通俗而不是庸俗。

商家追逐名利的恶俗炒作,只是一种小聪明,一个雕虫小技,换不来长期效益。把肉麻当有趣,暴露出商家和策划者的粗陋浮躁,最终也难得人心。商家只顾盯着钱袋子,无休止刺激人们的眼球和感官神经,只能使文化越来越浅陋,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真实生活。在这样媚俗化的文化里,人们的精神素质就会滑坡。

千奇百怪

半个月前,广州龙口西路农业银行附近街边,一黑衣男青年公然打出广告:"个人出租,一天五十(元人民币--作者注)",广告牌上还写有"个人出租,来自草原,勇敢有智,诚信可靠,寡言善行"的推销词。他自称姓李,有较高学历,出租自己是为了提供一些体力和智力服务,决不会干什么不光明正大的事。

无独有偶。成都一名王姓三年级大学生给当地传媒打热线电话,自称有三大"卖点":长得帅,有志气,有专长。如果有哪位富姐愿资助他读完硕士,他就跟她结婚,还会签下一纸协议,保证永不提出离婚。他说,他不希望父母再受苦,以供他读完大学,为了完成学业,愿以身相许而寻求富姐相助。

卖身求学,出租求职,是以一种非正常行为求助于媒体和社会,是无奈还是炒作,倒有点说不清道不明了。可以说他们是急功近利而哗众取宠,是对人性的不尊重,反映了社会心态的浮躁,是将爱情功利化的盘算,对感情的亵渎和自身价值的贬损;也可以说这是自食其力,是一种勇敢的创新和开拓,是自己把握婚姻大事,无可厚非。

这纷繁的世界,有时候确实黑白难辨。

(中国事务特约撰稿人江迅 )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