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两袖脏风的教师群
【看中国特别报道】“教师”这个名词在中国数千年以来都被认为是圣杰的。比历代帝王地位还高的孔老夫子,他的职业就是教师,因而一说到教师就想到“为人师表”而肃然起敬。即使在那么混乱的文革年代,对省里的大官可称老X,而对学校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都还称“X老师好”!可在改革开发后,在全民“向钱看”的横流冲击下,老师队伍也绝不落后,一洗中国历史上的老师以“清苦”为荣的光荣传统,也伸出两条孔武有力的双臂,道貌岸然但又无情地摄取着会使自己沾上铜臭气味的财富。
下面谈谈我所见所闻的几个事实:
八十年代最初期,那还是才改革开发,我孩子因为搬家而转学,转的并非重点中学,而是就近学校。该校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校长来了也与我谈了几句,后来就让我和孩子坐冷板凳,几小时都不管,后来才发现,他们以为我有钱,可以资助他们。当然那时这还不好意思说出口的,但我意会到了,我是同情他们收入低,经费缺,老师住房紧张,但以这样的方式捞钱是不正派的,后来他看我态度比较强硬,而我一再强调,我孩子是住你学校招生区,这是你们必须收的,当然,最后还是我胜利了。
以上这事是发生在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就“明码标价”了,听说北京石景山小学,收一学生的起价是12万元。让我们看看12万是怎样一个数字:北京一个下岗工人的月补助是270元,12万元就意味着400多个月,或近40年的收入总和,也是一般工人10多年的收入。
我有一个朋友,他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但为了孩子前途,想转一学习质量较高,但不突出的区重点学校。该校开价7万元,还好他单位比较有钱,给他支付了4万元,自己出3万,孩子才得以上较好学校。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八十年代中期。当时随着改革开放,清华大学因搞高尖技术有经济效益,不少老师已发财,而与之齐名的相距几乎是咫尺之远的北京大学,还是穷得瘦骨伶仃,因为他们把笔杆咬断了多少根也挣不来几个钱。其时,一个财大气粗的西北石油部门找上门来,财神爷来谁不喜欢呢?他可以资助几百万元(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条件是请北大代赔近一百名学生,而四年后这些学生一定要给发正式北大毕业文凭。在巨额金钱诱惑下,不少领导动心了,但当时这个脑筋“僵化”的校长周培源坚决反对,他主张一定要保持北大学生的质量,保护北大名誉。可以代培,钱可以照收,但学员必须达到北大毕业生标准才能取得北大文凭,不能花钱买北大文凭。石油部门领导一想,我钱也花了,要是四年后,一个文凭也没得到,那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最后这笔交易还是谈崩了。我想要不是“不识时务”的周培源从中作梗,这笔交易说不定还能成功,与之有关的科室职工都可以发一笔小财。
我听说现在北京一些市重点中学教师,月收入都在万元以上,这就高出职工平均收入的十倍。他们已列入除经商外的高收入“行业”。
当然,他也可说,那是你儿子不争气,你父母又心比天高,望子成龙,你孩子在就近上学,全是公费,你也不必劳民伤财了。可是父母都是贱的,总是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儿女着想。不少单位,同事之间不是比自己的能力成绩,而是比子女:“我孩子上清华、北大”,“我孩子在四中,实验中学”(市重点),“我孩子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等等,似乎这也是自己的荣耀。
现在中国的大学,也常为自己广开财源,收费越来越高,不少父母不得不倾家荡产甚至借债来供孩子上学。有些学校收费要数万、十数万,远远超过一般经济水平家庭的负担能力。甚至还有“明码标价”,低于高考分数一分多少钱,也就是你孩子分数考不好,父母可用钱来补偿。
虽然国家教育系统三申五令,禁止学校乱收费,但在这经济狂潮冲击下,也没人理睬,不少学校与其说是学校,真是有辱斯文,还不如说是“学店”。
- 关键字搜索:
-
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