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学少女日记轰动欧洲助250人复学

宁夏西海固张家树村的小女孩马燕是村里第一个女中学生,因家庭贫困,两度辍学。她万万不会想到,上学时老师要求她写下的日记,有一天会让她一举成名,帮她和250多名同样贫穷的孩子重返学校;还有一天会把从未出过远门的她带到世界时尚之都巴黎,出席“中法文化年”书展部份的宣传活动。

这一切突变都源于一个被马燕亲切称为“韩叔叔”的法国记者--法国解放报驻京记者韩石(Pierre Haski)。

据悉,2001年5月的一天,韩石随一个代表团从北京到宁夏贫困地区实地考察。陪同人员给代表团看了马燕等失学儿童写的日记,里面以稚嫩的笔触记载了他们同贫穷和饥饿的抗争。其中,马燕写给母亲白菊花的一封信引起了代表团成员的兴趣。

在这封信中,马燕对家里没钱让她上学感到非常遗憾,她写道:我回家后,要到地里干活,以便支付兄弟们的学费。妈妈,我想上学,不想在家里劳动。如果我能永远待在学校里,那该有多好啊。

马燕成名后,曾于2003年3月和母亲一起到中央电视台做节目。主持人问马燕的母亲白菊花,当初为何让马燕辍学?白菊花说,实在没有办法,家里太穷了。主持人又问,有三个孩子选择,你是让儿子上学还是女儿上学?白菊花坦承,儿子。

白菊花一度面临的困境后来因韩石有关马燕的报导在法国引起巨大反响而彻底化解。解放报编译发表马燕的日记后,立即收到了一些读者寄来的支票。韩石敏感地意识到,这可能是帮助马燕以及和她一样的失学儿童的机会,就用捐款建立了一个救助失学儿童基金。如今,这个基金已帮助包括马燕在内的25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其中绝大多数是小女孩。

更出人意料的是,一家法国出版社有意出版马燕的日记。在韩石的努力下,一名中国失学儿童撰写的日记以《马燕日记》为书名率先在法国出版。该书出版后,广受好评,销路很好,短期内便卖了近5万本。随后,该书又在比利时、日本等国出版,都颇为畅销。迄今为止,《马燕日记》已用法语、汉语等9种语言出版。

《马燕日记》中文版是以出口转内销的形式,于2003年10月由华夏出版社推出的。出版人起初预计,这本书可以在不长的时间里销售突破30万册,但半年快过去了,其销量仅有5万册左右。与国外的热销和轰动相比,这个中国得本土故事受到了自己人的冷落。

《马燕日记》中文版策划人石涛对北京晨报记者说,出版《马》书时,他们的读者定位非常明确,就是家长,尤其是城市中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孩子的家长,希望家长们能够给自己的孩子看看,“与那些贫困孩子相比,你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但是,他们做的市场调查表明,家长们对于“哈佛女孩”、“牛津男孩”之类更感兴趣。

华夏出版社负责人王一方认为,《马燕日记》因在国外引起轰动才得到部分国内出版人的注目,很多人又因为对这样一本书的发行没有信心而放弃出版念头,这反映了一个社会心理问题。

韩石则用不大流利的中文介绍说,在欧洲,踊跃购买《马燕日记》的都是孩子家长,他们的目的就是让自己身处优越环境的孩子认识到,他们现在的读书机会多么珍贵。他说,“马燕的事不仅仅是中国的故事,也是一个全球的故事,一个人的故事。”

马燕如今成了大名人,稿费和版权收入也让她的家庭脱贫致富。这种剧变是否会对她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呢?这是韩石关心的一个问题。马燕在巴黎的表现显示她并未被意外的成就冲昏头脑。

马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父母现在不必外出打工了,他们买了一些土地、一头驴子、几头绵羊,有了一辆摩托车、一台新电视机、一部电话,我们还重新粉刷了房子。我想,这已经够了。”

谈及将来的打算,她说,“我想到大学里读新闻。”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因为韩叔叔等人在中国各地旅行,发现了我们这样的贫困儿童,我要成为一名记者,那样也可以帮助贫困儿童。”

“韩叔叔”承认,他起初有点担心马燕会迷失在一时的成功之中,现在则放心了很多。他对纽约时报说,“老师说她依然是一名好学生,对同学很慷慨。”

马燕看来也清楚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说,“要到北京上大学,我必须考试考得非常好。”


多维社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