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冲刷国际政治格局
没有任何事情能比得上重大的“天灾”和“人祸”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具有本质性的影响了。在人类历史上,国际政治格局的大变化往往发生在重大的“天灾”和“人祸”之后。“人祸”的例子非常清楚。且不说遥远的过去,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本世纪初的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都能说明这一点。每一次“人祸”都改变了各国的国际战略,导致世界权力格局的变化。
而“天灾”更是这样。“天灾”,尤其是涉及到多国的重大“天灾”,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各方面的实力。欧洲14世纪黑死病就立刻改变了欧洲权力格局。
光辉面背后的国际较量
刚刚发生在南亚和东南亚的海啸对国际格局也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次海啸一方面使人们发现了人类光辉的积极面。海啸一发生,整个国际社会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国家都动员起来了。从刚刚懂事的儿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从非政府组织到主权国家,从像朝鲜那样穷得叮当响的国家到美、日、欧盟那样的富裕国家和地区,大家一起来赈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但这个光辉背后则是各个主权国家争取国际空间的较量。各国踊跃捐款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动机。
美国表明希望利用这次机会来改善和南亚及亚细安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个地区穆斯林人口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一直对美国的反恐战争保持着压力。美国要借此来获取穆斯林对反恐战争的理解与支持,以便今后反恐战争的深入。
日本官员则坦言,其巨额的捐款是与其要求取得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有关。人们也指出了澳洲的捐款和其对地缘政治的考量相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已经有评论家指出这样那样的动机使得赈灾捐款演变成了“选美”比赛。本栏不想再在这个方面作任何评论,因为各个主权国家的复杂动机或许无可非议,这也许是人类不可避免的消极面。本栏想更进一步讨论这次海啸对国际权力格局的深刻影响。
冷战结束后,一个新的世界权力格局还没有形成,就发生了九一一恐怖主义事件。这立即促使美国霸权去努力重建新世界格局,以保障美国的安全。
美国走的是单边主义路线,把联合国等现存重要国际组织抛在一边,自组所谓的“意愿联盟”,发动伊拉克战争。而先发制人则构成了美国单边主义的核心。
但是还没有等美国建立起这个新秩序,就发生了海啸这次人类大灾难。那么,这场大灾难是否能影响美国的单边主义建设国际新秩序的努力呢?答案是显然的。
首先要指出的是,即使在救灾问题上,美国也并没有想放弃单边主义的努力。美国总统布什在海啸发生后?2月29日)就宣布要成立一个以美国、日本、澳洲和印度组成的核心赈灾组织(core group),更在随后宣称连联合国也加入了这个组织。这种方式和反恐战争中的组建“意愿联盟”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
最近(1月6日)美国宣布解散这个核心联盟是有多种原因的,包括一直专注于人道主义救援的联合国被抛在了一边、国际社会的压力、印尼等受灾国要求联合国来主导协调赈灾、美国对自身形象的考量等等。
美国这样做或许是出于对联合国赈灾效率的怀疑,或者如美国本身所解释的那样是为了催化国际社会的反应,但不管怎样,美国的行为反映出其单边主义的心态和努力。
大灾难将制约美国反恐战
但更为深远的影响可能是对美国今后数年内反恐战争的制约了。海啸后,受影响的所有国家甚至是整个国际社会的一个普遍心理转态就是求稳定和发展。并且,海啸所造成的损失并不是在短期内所能复原的,就是说,灾后的重建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会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在这个情况下,美国要以赈灾援助来交换穆斯林国家对反恐的支持恐怕非常困难。相反,这种心态会是对反恐的一种有效制约,对以先发制人为核心的单边主义的制约更甚。既然人类面临着如此大的“天灾“,那么为什么还要去制造任何形式的“人祸”呢?当然,海啸对恐怖主义组织的恐怖活动本身也会是一种制约。
较之过度张扬的美、日等国,中国在这次赈灾中尽管也积极参与,但显得温和低调。不过,中国所能得到的国际威望并不亚于美、日等国。中国并没有像这些国家那样的超逾于人道主义的具体目标,这更凸显中国的人道主义救助色彩。
因为中国自身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加入或者没有能力加入“选美”活动,但已经就力所能及,尽了最大的努力。温家宝在亚细安海啸赈灾峰会上提出的七点包括提供紧急援助、加快重建进程、重振受灾国家旅游业、建立预警机制等建议并非高调,而且切实可行。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际或区域声望并非一时三刻就能建立起来的。中国作为一个负责的亚洲大国的形象可说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建立起来的。当时中国的提供资助款并不多,但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有效支持了亚洲金融市场的稳定。
在随后的日子里,中国更自觉融入亚洲社会,尤其是亚细安国家,在睦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安邻和富邻的政策。这次赈灾是这个政策的自然反应。
一些观察家指出,这次赈灾也表明,中国如果要履行大国责任,还需要考量如何履行这份责任的“工具”和途径。如中国缺少国际救灾方娴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