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惊蛰前后话农历

 2005-03-04 20:1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农历

农历是中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黄历、阴历等。农历是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故称为“阴历”;农历把月亮运行到和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解决,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因此农历既反映月亮绕地球的周期又反映了地球绕太阳的周期特点,所以也被称为“阴阳历”。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一般每个月中都有两个节气。只有轮到一个节气的月(通常是小月)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农历纪年和月份的别称

公元纪年没有重复,如1952年在历史上不会重复,但是中国农历使用干支纪年,因此出现每60年重复。如公元1931年,称为辛未年,公元1991年也为辛未年。为避免重复引起的误解,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皇帝年号与天干地支同时使用。60年重复也不表明历法的落后,比如中国有:“60年风水轮流转”的说法。

农历的第一个月,按照习惯被称为正月。每个月除按顺序的叫法外还有许多别称,也许这些别称也都蕴藏着不同的含意。如: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丽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鸢时、桃良、樱笋时;
  四月:余月、阴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阳、朱明;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阳、季夏;
  七月:相月、兰月、凉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穷秋、抄秋;
  十月:阴月、良月、正阴月、小阳春、初冬、开冬、孟冬;
  十一月:幸月、畅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蜡月、腊月、季冬、暮冬、残冬、末冬、嘉平月、星回节。

农历每个月日期的称呼也很特别,如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农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后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日,如农历的一月二十二日称为正月廿二。

二十四节气

和所有历法不同的是农历中设置了二十四节气,它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春秋时期已运用圭表测日影,定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到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始有二十四节气全名。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历为基础,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从黄经0°起,每15°为一节,每月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全年分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以后合称为二十四节气,即: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后传入朝鲜、日本等邻国。日本在江户时代(1603~1867)开始采用,并传至今日。

二十四节气按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如:

*反映四季更替的有:

二分(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气候适中);
二至(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来)
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直接或间接反映温度变化的有:
小暑、大暑(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
小寒、大寒(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白露、寒露、和霜降(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寒露表示地面辐射冷却快,凝结的露水温度低、霜降表示进入降水季节);

*反映降水的有: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雨水表示降雨季节的开始、谷雨是降雨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谷雨是降雨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大雪表示降雪量和频次增多);

*反映物候的节气有: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处暑反映物候的节气(惊蛰是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清明表示天气开始转暖草木新绿,景象清新;小满表示草木开始繁茂,夏熟谷物子粒开始饱满;芒种是一年中农事繁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夏种;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的结束。

*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还有《二十四节令歌》:

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沥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来全.
芒种五月节 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 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进腊月 大寒又一年.

*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还有一些称呼:

春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秋社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入梅 芒种后第一个丙日
出梅 小暑后第一个未日
初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中伏 夏至后第四个庚日
末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九九 自冬至起八十一天

社日是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社与秋社,每逢神日,妇女有停针线的习惯;“梅”是“霉”的谐音,意思是由于阴雨连绵,天气潮湿东西容易受潮霉烂,入梅和出梅是入、出这一段的起始和结束时间,不同地区还是有差异;三伏和三九是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后。

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按夏至计算始耕日期的记载。东汉《四民月令》中已广泛用节气定农时。以后的历代农书更广为引用,作为决定农时的根据。元代《王祯农书》中设计了一个《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逐一编排农事。

由于古代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一些人认为农历只是和农业生产有关,表现出的是春播、夏锄、秋收、冬藏对应着一年四季。实际上农历不仅和农业有关,因为它是和天体的运行相对应的,二十四节气也和各种政事、气象、医疗、养生、祭祀、庙会等等有关。明清两代把节令的礼仪等规定为朝廷百官、庶民百姓的生活准则。其实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也不单纯是农业生产的安排,还包括家庭生活(其中又包括祭祀、医药养生、子弟教育、住房和器物的修缮保藏等方面)和社会交往等诸方面的安排。

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是一本月令体裁的著作,即按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将一个家庭中的事务,作有秩序有计划的安排。以《四民月令》的正月为例:

农业生产:

地气上腾,土长冒橛,陈根可拔,急强土黑垆之田。可种瓜,可种瓠,可种葵,可种韭、芥、大小葱、蒜、苜宽厚及杂蒜,亦种此二物,皆不如秋。强种蓼,可菹芋,可作诸酱、肉酱、清酱。正月自朔暨晦,可移诸树竹、漆、桐、梓、松、柏、杂木。唯有果实者,及望而止。过十五日,则果少实。正月尽二月,可种春麦、<豆卑>豆,可剥树枝。自正月以终季夏,不可伐木必生蠹虫。或曰:其月无壬子日,以上旬伐之,虽春夏不蠹,犹有剖析开解之害,又犯时令,非急无伐。

家庭生活:

祭祀:正月之朔,是谓正旦,躬率妻孥,洁祀祖迩。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进酒次第,当从小起,以年少者为先;

医药养生:上除若十五日,合诸膏小草续命丸散法药;

教育及其它:农事未起,命成童已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命女工趣织布,典馈酿春酒。

社会交往: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友、友亲、乡党耆老。

农历虽然只是众多历法中的一种,但农历是真正对应天体变化规律的历法,包括一年的开始和终结、二十四节气、60年的周而复始,处处都体现出天时。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能体现出来,以惊蛰为例:

惊蛰,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所谓斗即斗纲,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颗星。它们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在阳历中,斗指丁时,太阳黄经为345度。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惊蛰时节,中原大地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有谚语云:“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主好年景。有些地区忌讳惊蛰日前听到雷声,并总结出“惊蛰未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的气象规律。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