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导自揭导师老板生财之道:一项目赚50万
只要有项目,“老板”就赚钱,横向课题交给研究生做成本低利润高本报北京3月6日电“老板,我想请假。”下午有研究生院组织的篮球赛,陈成是参赛队员。导师却黑着脸一言不发。陈成忙说:“我晚上会加班把那1个多小时补回来。”导师有点不耐烦:“去吧,去吧。”
陈成是某科研院所的研究生,今天,他的朋友赵文向记者举了他请假这个例子,“光从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老板有多苛刻,他恨不得我们把所有时间都用在项目上”。
2月28日,本报以《研究生对“导师老板”暗火重重》为题报道了王克、赵文等北京某高校的4名研究生长期处于给导师打无用工的处境。他们将绝大多数时间用在了导师的一个大型项目上。
3月5日,记者走进了他们的另一间实验室。“我们把实验室当成了家。”王克说。
但是两年来,在他们的印象中,“老板”只来过实验室一次。
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每月只有400元“工资”;难以和导师平等对话,长期无所收获,但除了退学,基本上没有“跳槽”的机会……给导师打工,在赵文看来远不如给外面的公司打工。
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驱使导师对研究生要求如此“严格”?“是对科技创新的追求吗?”记者把问题抛给和导师相处了两年多的几名研究生,他们哈哈大笑。
一个100万元的地质类横向项目导师至少能赚50万元
记者平时接触过的研究生很多,他们大都对导师抱有这样一种印象:只要有项目,老板就很赚钱。一个项目做下来,“导师老板”能赚多少钱呢?研究生们不会知道,他们只有种种估计。
3月5日,记者终于采访到了一位愿意解答上述疑问的导师,李凯博士(化名),北京某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项目一般有两种:纵向项目与横向项目,前者包括如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63计划、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的项目,后者就是一些企业委托的项目。”李凯说。
“做纵向课题导师很难赚钱,几乎需要把所有的经费都用在项目上。”这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已经颇有建树,做了很多纵向课题的教授说,“当然也有个别导师会通过各种渠道把项目中的一些钱放进自己的腰包。”尽管相关部门对纵向课题的经费管理很严格,但一些导师打着项目的幌子捞钱也并不难,比如购买科研设备时从中获取高额回扣。
北京理工大学一位汽车专业的教授对纵向项目的看法和李凯相似,“每一项开支都管得很严”。但这位教授透露,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一般都会提供项目经费的5%让他们自由支配,他将之称为“劳务费”。
“大部分导师都希望既有纵向课题又有横向项目,因为这样可以名利双收。”李凯说,“能够拿到一些纵向课题,特别是高级别的项目如863计划,能够提高在业界的地位,并且扩大影响。”至于做横向项目,在李凯看来,主要就是赚钱了。
一个横向项目导师能赚到多少钱,因领域而异。“在地质类,如果拿到一个100万元的项目,只要花20万元在项目上,再扣掉学校收取的管理费和其他费用,导师至少能赚到50万元。”这种算法没有将导师的智力回报包含在内,“因为那无法估量”。
那么,学校收取的项目管理费有多高呢?李凯所在的大学只扣项目经费的8.5%,有的学校扣15%。
“横向课题的经费也由校财务处统一管理,按规定,导师可以从项目经费中提取20%的现金。”但是李凯告诉记者,大多数导师不愿提取这部分现金,“因为要缴税”,“很多老师会拿发票去报销,说这是课题的正常支出”。
“你没有凭证说明一个横向项目到底有多大的利润。”李凯说。这也就意味着一个项目能赚多少钱,只有导师自己心里清楚。
“100万元的项目至少能赚50万元,这么大的诱惑你难道不动心?”记者问很少接横向项目的李凯。“我现在不缺钱”,李凯回答,“我主要凭兴趣做项目,手中的纵向项目都做不过来,根本没有时间去接横向的”。
导师拿回一个项目,自己做不了就交给学生干,给研究生多少钱,取决于导师的道德水准
李凯的夫人在一个科研机构从事计算机工作,因此,他对计算机领域的项目也有所了解。买几台电脑用不了项目多少钱,而且很多导师可能连电脑都不用买,因为学校的实验室里已经有了。
“对他们来说,项目最主要支出就是时间和脑力。”不过李凯承认,这种智力的付出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
记者手中有一份关于建立信息服务的项目经费的预算表,总预算经费为900万元,项目将在两年内完成,其中2004年的预算经费为400万元。在这 400 万元中,支付给项目负责人和研究人员的费用为5万元,有246万元将被用于购买原材料和仪器设备,相关业务费为138万元,在业务费中有一项名为“其他费用”的占去了75万元。
就此预算,记者咨询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副研究员,由于没有参与这个项目,她无法知道具体的利润,但她告诉记者:项目组对经费的支配比较灵活,如果做得简单一点,就会有比较大的利润空间。“它对原材料和仪器设备的预算可能是按照厂家的报价,而实际购买中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折扣”。
某研究所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也向记者证实:在计算机类的项目中,软件开发一定是占大头,花在硬件等东西上的成本会很低。“如果要买什么设备,一般都会另外单算”。
“当然,项目的大部分都是我们研究生完成的。”那位博士研究生说。这和李凯所了解的一样,更多付出这种智力的往往是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们。“有的老师从外面拿回一个项目,自己做不了,就交给学生干,自己什么都不管”。
“有的导师很好,每个月给研究生1000元,到年底了还会和研究生分红,给学生一两万元。但是一分钱也不给研究生的导师也有。”李凯说,这就取决于导师本人的道德水准了,“有的导师很在乎钱,做项目就是为了赚钱”。
我付出这么多,得到的那样少,有的研究生因此就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通过给导师做项目,能力在不断得到提升。”李凯说,“但是像你的报道中提到的让学生打无用工的导师确实太过分了”。
横向项目主要通过人际关系获得
没有科研项目就不能带研究生,这是不少高校对理工科类导师的要求。有的高校每年还会对导师的项目经费排名,靠后者就会受到批评和警告。因此,在李凯眼里,很多导师就像业务员一样在想方设法弄项目。
“不弄项目,日子就没法过。”北京理工大学那位汽车专业的教授这样说。他很羡慕那些能够弄来大的横向项目的导师,因而自嘲:“我也想发财啊,但是没那个本事。”
导师手中的横向项目是怎么来的呢?李凯说,“主要靠人际关系。你和企业老总关系好就能拿到这个项目,而其他老师水平即使比你高没有这层关系可能就拿不到”。
“现在很多横向项目不是为课题的需要而设,而是因为人的需要而设。”李凯举了一个例子:他的一位教授朋友和某部委的一位上层领导关系很好,领导给某企业打了一个电话就给该教授定了一个100万元的课题。课题方向是什么?企业不清楚,要求教授过去商量。“这样做太难,那样做也不合适,最后,这位教授选了一个比较容易的方向”。
类似的事情李凯知道的有不少。“这样的课题可能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给教授们提供了一个赚钱的渠道”。
(为保护被采访者,研究生均为化名) (记者 李斌) 中国青年报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