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状逼得中国母亲妖魔化

新闻背景:一场作文比赛3000学生将妈妈“妖魔化”

武汉市最近举行的“楚才杯”国际中小学作文比赛,有3000名小学生不约而同地将妈妈刻画成“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吼”等形象。将自己妈妈“妖魔化”的背后,透露出学生面对家长们强迫“培优”的无奈……

两天来,300余位妈妈在参加本报“小考生妖魔化妈妈”原因调查时,把矛头直指教育现状。

“不是妈妈在逼孩子,而是教育现状在逼妈妈!”她们的态度惊人相似。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450余位妈妈参加了本报手机短信调查,她们认为“妖魔化”妈妈的原因有妈妈教育不得法、母子缺乏沟通等,但超过70%的妈妈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待母子关系,要从教育现状找问题。

“怎么敢不逼着孩子培优?”刘芳每月做家政挣来800元钱,全部用于儿子培优,老师不收孩子,她心里发慌;微软招聘题进了初一考卷,全班惟一没培优的儿子只能望题兴叹,成绩直线下滑,让妈妈楼闻不得不向“妖魔化”妈妈们看齐取经……

手机尾号为0538的妈妈发来短信:“如果岳飞的妈妈还在,就不会刺精忠报国,而是刺金榜题名。现实和历史一样残酷!”而楼闻则忧心忡忡:“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状况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迟早应该纠正,否则崩盘的将不仅是母子关系。”

哪个妈妈不心疼孩子?哪个家庭不希望构建和谐母子关系?母亲节来临之际,记者从众多短信留言中,挑选了三位“妖魔化”妈妈进行采访,她们向记者大吐苦水,认为自己被“妖魔化”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现状。

下岗妈妈刘芳:每月800元培优一无所获

我与丈夫双双下岗,我找了份家政工作,收入很低。三年前,儿子小学毕业时,我们全家用了吃奶的劲,交了1.5万元才让儿子进入一所重点初中。

学校离家很远,我就花了200元在学校旁租了一间小房,专供儿子休息。每天在别人家里打扫完卫生,就匆忙赶回来忙儿子,晚上陪读到深夜11点半。儿子开玩笑说我像蚂蝗一样,粘着他。

我总认为,我与丈夫就是书读少了,才落得这样下场。为了儿子能成才,我几乎倾尽全力。刚上初中,部分学生被老师安排周末培优,儿子不在其列,我以为老师不喜欢我儿子,还专程找老师理论。

后来,所有的孩子都参加周末培优,我却感到手头越来越紧:儿子一堂培优课下来25元,一周两天8节课共200元,一个月下来就是800元。我所有的收入全花在他的培优上,家里开销由他爸爸打点零工补贴。

都在说推行素质教育,可能不能上重点学校、能不能进重点班,靠的还是分数,差一分就要花几千元。所以,尽管生活困难,我也咬牙让孩子培优--我总想,与其到时候花钱买分,不如现在花钱让孩子多学一点。可是事与愿违,这次中考调考,儿子只考了270分,连普高线都上不了。

儿子以前喜欢吹萨克斯、打篮球,很阳光,可如今几乎成了一个小老头。三年了,我感到自己的所有努力都化为乌有,可我并不怪儿子。现在的教育像剧场散场一样,顺着走都可能被踩倒,谁还敢逆行,儿子只是被踩倒中的一个。

(在青少年宫,送孩子培优的母亲们,随处可见)

白领妈妈楼闻:微软招聘题竟进入初一考卷

目前我还不是“妖魔化”妈妈,对儿子很宽松,他念的是重点初中,全国奥数得过三等奖,也是全班惟一不培优的学生。但目前的教育体制却逼着我不得不动念头,要向“妖魔化”妈妈们看齐取经。

就拿学校考试来说,现在的难题、怪题、爬坡题越来越多,愈演愈盛。我儿子初一的考题,竟有全美成人奥林匹克竞赛题,还有微软公司招聘员工题。这些难题,在课堂上你是学不到的,只有上培优班。其实孩子的理解力差不多,见过的题会做,没见过的题自然“摸瞎”。学校竟考些教科书里没有的题,不是逼着孩子校外培优吗?

我儿子念的是寄宿制,他所有的同学每周五下午5点放学回家,吃晚饭后就去培优,周六全天培优,周日上午做学校作业,周日下午上学。同学都很羡慕我儿子,我儿子开始还得意,可面对越来越多书本上看不到的考题,他傻了眼,因为不培优,他的成绩从全年级第47名,半年后就下滑到100名之外。

我觉得现在的教育陷入了怪圈:成绩好的孩子才有出路,成绩好就得去培优,去培优就得妈妈逼,不培优的妈妈生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就都跟风,最后是火了培优市场,苦了孩子。我真搞不懂,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只会做怪题难题的人才吗?我更关心孩子的情商、品行,希望他能吃苦耐劳,有动手能力,希望他知道“九·一八”,懂得施舍需要帮助的人……但学校不关心这些;

我真搞不懂,为什么有的老师不在课堂上讲好课,非要课外搞培优收钱?这听起来,就如同交警平时只管维护正常交通,如果堵车需要疏通就要收钱一样,令人不可思议。

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状况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迟早应该纠正,否则崩盘的不仅是母子关系。不过落实到我儿子,我还是想送他去培优,否则会伤害他的自信。我昨天还跟儿子开玩笑:“早知道你学习这么累,把你退回妈妈肚子里去算了。”

教师妈妈钟琳:“15分钟教改”被妈妈们叫停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业务拔尖。前不久,我在任课班级进行一次教改,我给学生们布置的家庭作业是看经典的课外读物,若发现好词,学生自己做摘抄。此外,每周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篇真情实感的周记。这些作业平摊到每一天,学生们只需要每天花15分钟,即可完成语文作业,而且,这比做一大堆作业,效果好得多。不曾想,这一教改遭到数十位妈妈的一致反对,甚至告到了学校。

我曾仔细研究过学生的作息时间表,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了一大跳。我的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的时间超过了17个小时。

每天中午,常有老师放弃休息,到教室帮学生释疑解惑,晚上在教室里一扎就是深夜。有时,就连原本应该上副课(中考不考的科目)的课堂时间,这些老师都不放过,抢过来上自己的课。这种敬业精神,我由衷地钦佩。可这些老师的做法,全部是因为校长手头上的一份考试成绩分析表,老师的工资、奖金都与这些数据息息相关。

我们社会教育制度之残忍,让我这样简单的教改愿望都不能实现。分数上不去,家长不依,领导不依。所谓的素质教育仍是一切向“分”看。现形的教育制度,摧垮了孩子们的身体,也泯灭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可又有谁会去考核这些呢?只有孩子们埋进堆积如山的作业中,他们的妈妈才会放心。我被视为教学“异类”,被认为不思进取,误人子弟,陷入不仁不义的尴尬境地。

小学生为什么“妖魔化”妈妈

(金羊网-羊城晚报) 金卯刀

湖北省“楚才杯”五年级作文题《给我一点时间》,让3000名十龄童不约而同地将妈妈刻划成“母老虎”、“河东狮吼”、“变色龙”的形象……(4月25日新华网)

现在的“十龄童”们都是在长辈们悉心呵护下成长的,尤其是母亲更是功不可没。 然而,不曾想,在孩子们的眼里,“母老虎”、“河东狮吼”、“变色龙”竟成母亲形象的代名词,这不仅令人们大吃一惊,更是让倾注了全身心血的母亲们无法接受。

但是,童言无忌。把自己的妈妈刻画成“母老虎”、“河东狮吼”、“变色龙”的形象,应该是他们内心真实思想的流露。如果在平时,听到这样的形容也许可以一笑而过,可一道作文题,4200份考卷竟然有超过70%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共同题材---被妈妈逼着整天做功课,学习压力大,期望妈妈给自己一点时间。3000名孩子不约而同的“共同心声”,足以成为引起整个社会关注的、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尤其值得母亲们的高度警觉和深刻反省。

需要反省的是众多家长自以为是的成才模式---“逼子成龙”,不管愿不愿意,总是不断地往孩子稚嫩的身体和心理上加压,即使是节假日,每天面对的,不是这样的学习班,就是那样的培训班。人一生中无忧无虑,最为幸福的时光,就几乎完全被英语、舞蹈、钢琴、小提琴、绘画等等所“侵占”,大量沉重的学习任务压得他们都快喘不过气来了。本该充满阳光、充满欢笑的快乐童年,少了许多美丽的色彩和欢快歌声。这当中,全社会都有责任,但众多的母亲们无疑起到了 “急先锋”的作用,孩子们能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怨气吗?

因此,要解开这个疙瘩,扭转“妖魔化”形象,还需要家长尤其是母亲们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用科学、理智的成才观念来纠正过火、甚至是极端的“清规戒律”,把自由的空间、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们。

孩子咋学会“妖魔化妈妈”

(北方热线-沈阳今报)

湖北省“楚才杯”五年级作文题《给我一点时间》,让3000名被逼培优的十龄童,不约而同地将妈妈刻画成“母老虎”、“河东狮吼”、“变色龙”的形象……(4月25日《珠江晚报》)

现在的“十龄童”们都是在长辈们悉心呵护下成长的,尤其是母亲更是功不可没。 然而,不承想,在孩子们的眼里,“母老虎”、“河东狮吼”、“变色龙”竟成为母亲形象的代名词,这不仅令人们大吃一惊,更是让倾注了全身心血的母亲们无法接受。

但是,童言无忌。把自己的妈妈刻画成“母老虎”、“河东狮吼”、“变色龙”的形象,应该是他们内心真实思想的流露。如果在平时,听到这样的形容也许可以一笑而过,可一道作文题,4200份考卷竟然有超过70%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共同题材---被妈妈逼着整天做功课,学习压力大,期望妈妈给自己一点时间。3000名孩子不约而同的“共同心声”,足以成为引起整个社会关注的,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尤其值得母亲们高度警觉和深刻反省。

需要反省的是众多家长自以为是的成才模式---“逼子成龙”,总是不断地往孩子稚嫩的身体和心理上加压,即使是节假日,每天面对的,不是这样学习班,就是那样培训班。人一生中无忧无虑,最为幸福的时光,就几乎完全被英语、舞蹈、钢琴、小提琴、绘画等等所“侵占”,大量沉重的学习任务压得他们都快喘不过气来了。本该充满阳光,充满欢笑的快乐童年,少了许多美丽的色彩和欢快歌声,他们能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怨气吗?

因此,要解开这个疙瘩,扭转“妖魔化”形象,还需要家长尤其是母亲们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用科学、理智的成才观念来纠正过火甚至是极端的“清规戒律”。把自由的空间、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们,也许才是被“妖魔化”的母亲们当下应该采取的最成功教育模式 。

(武汉晚报)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