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改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为代价

8月初,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发表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报告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日有关医改失败的话题已成中国媒体最为瞩目的热点,政府顾问、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都已把炮火对准了中共领导层。

中国媒体称,中国“医改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参与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研究的核心“成果”。这句话的分量比李金华的审计报告还要沉重。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多年来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换来的经验教训,太惨重了。

国际先驱论坛报8月20日发表该报记者拉贵(David Lague)发自北京的长篇报导,对目前中国各界正轰轰烈烈“讨伐”应为医疗改革失败而负责任的现政府“运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数名中外专家也对这场“炮轰”发表了评论。于是,拉贵便用《中国人告诉领导人:医疗改革已经失败》来作为这篇报导的标题。

文章说,要求绝对服从政府的中国政府,现在正为全国医疗体制改革失败而遭到极不寻常的强烈而公开的炮轰。政府的高级顾问、学者专家和官方媒体都在猛烈地攻击着中共领导层,指责当局未能避开一场越来越大的医疗卫生危机。批评者谴责说,在穷人已被拒绝在接受适当的医疗保健之外时,付费的病人却被当成“现金奶牛”。

在过去20年中,中国公众接受医疗保健的人数一直日趋下降。然而,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所存在的这个长期问题,现在正形成一场政治风暴。其结果是,北京正面临着日益紧迫的压力,而中共高层也不得不重新检讨他们在医疗体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多维社日前发表的一篇特稿曾报导了,中国总理温家宝已因医改失败而遭到政治对手的抨击。

不过,从目前的趋势看,抨击政府的势头不但没有减弱,反而炮火愈加猛烈。国际先驱论坛报指出,批评者指责政府自1978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没有放弃公有的医疗体制,造成医疗系统的问题“积重难返”,导致所有医院都出现过度收取医疗服务费用,提供额外的医疗服务,普遍多开药等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没钱看病的人,有病也不敢去医院的人却越来越多。

国际先驱论坛报指出,中国政府顶尖咨询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发表的这份颇具打击力的报告,得出了中国付费医疗体制已经失败的结论。报告强调说,世界卫生组织把中国列为世界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是“我们的羞耻”。报告还指出,由于经济原因“绝大多数社会所需的医疗都未能得到满足”,“穷人甚至无法享受绝大多数基本的医疗保健”。

由于中国政府向来不“鼓励”公开批评政府的政策,由此来看,政治分析家和医疗专家都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这份报告,视为一个绝非寻常而又出人意料的步骤。文章指出,现在还不清楚北京当局为什么要发表这份“杀伤力”极强的报告,但北京的一些专家暗示,它可能意味着中共领导层已承认,这场医疗危机已变得更加尖锐,需要在政策上进行一次迫在眉睫的改变。

同时,也有不少人怀疑,这场医疗危机已成为造成中共高层内部分裂的问题。在目前还没有一个中共高层官员站出来替现行的医疗体制辩护时,人们所关心的一个政治问题则是,谁应该为这个失败的医改负责。记者在编译这篇文章时,检索到数百篇中国官方各大媒体从8月1日至8月20日针对医改失败和这份报告所发表的评论和报导。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这份报告的第二天,卫生部长高强在卫生部网站发表文章,指出造成中国医改不成功的局面,是由于政府投入比重逐年下降。

高强强调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比重平均为30%以上,200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7%。2003年抗击非典,政府投入大幅度增加,也仅占8.4%。200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6598亿元,占GDP的5.6%,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但其中政府投入仅占17%,企业、社会单位负担占27%,其余56%由居民个人支付。

国际先驱论坛报说,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则指出,中国医改失败“是政府的失败,也是市场的失败”。李玲强调说,经济增长了,老百姓的收入也增加了,但医院的收费却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这是不正确的”。李玲以一个她所进行调查的结果来说明中国各大医院是如何提供“额外”服务的:在中国各大医院出生的新生儿,有50%都是剖腹产的,其中不少医院剖腹产的婴儿比率高达70%。

各大医院“疯狂”进行剖腹产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自然生产的收费规定比较低,而剖腹产则可以让医院收取更高的费用,因为剖腹产算是进行外科手术,而外产手术则允许医院和医生来“充分”地控制时间,从而也比自然生产更有效益。李玲指出,这是供应者引诱需求的实例,“如果一个医生说,我想最好进行剖腹手术,没有人会有勇气说不。”而早在1978年以前,中国接受剖腹产手术的仅有10%。

李玲质问,在医改过程中政府是否失职?医疗卫生需要政府的监管,但是没有管。另一个问题是政府投资不足。发展经济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医疗卫生是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把这一块放掉了,经济发展有什么用?

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汉克.贝克丹(Henk Bekedam)认为,解决目前中国医疗体制这场危机的办法是,中国政府应该评估它在这个体制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政府还需要重新考虑进行再投资”,“目前能够得到医疗服务的只是那些能付出钱的人。”

多维社还注意到,中国官方媒体在评论医改失败时,都谈到了“美国病”。两名参与撰写这份报告专家也承认,中国卫生系统染上了“美国病”。他们认为,“美国病”有两个特征:一是效率低;二是公平性差。“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资源浪费,资源没有用于成本效益好的项目或干预措施上。公平性差主要因为资源再分配不到位。”

李玲介绍说,所谓美国病,就是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医生一般都有提供过度服务的积极性。美国没有开大药方的现象,因为美国的医和药是分开的,但美国的医疗过度服务,明明不需要动手术,它就是给你动手术,或者是经常让你接受不必要的检查。中国的医院也患上了“美国病”,它与改革前完全相反了。那时候医生没有积极性,而现在是过度提供服务,中国特色是开大药方。

李玲指出,克林顿当政后,美国医疗制度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他大力推行管理保健。所谓的管理保健就是把保险和医院合二为一,保险能够强力控制医院行为。人们一旦有了保险,就巴不得多用一点,反正已经支付了保险费。怎么控制医生和患者过度的消费倾向呢?就要靠保险公司的力量来控制。美国人管理保健的理念我们没有学到。结果,中国医院改革染上了美国病,却没有学到治美国病的招。(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