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是”到“国事” 揭示邪党对国家的态度

“国是”是传统汉语中专指国家大计、国家政策方针的专用词汇,是正规的书面用语,语境庄重、严肃,例如,“愿相国与诸大夫关定国是也。” --《后汉书.桓谭传》;“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国是如此,丈夫何以家为!” --《老残游记》,而“共商国是”这样的词汇则是固定的,不能写成“共商国事”。

“国事”指国家事务,也可泛指一切跟国家有关的具体事情,如:“国事宜勤,暇时保养,切勿记念。” --《红楼梦》。

字面意思上看,“国是”的“是”字,其含义从一般意义上引申而来,有“到底应该怎么做”这层意思,而“国事”的“事”字则仅指客观具体的事情。从语境上理解,“国是”为国家政策方针等重大的决策,而“国事”则是比较具体的事务,由此“国是”与“国事”孰重孰轻是非常明显的。

在平时浏览古籍和 49年之前的报刊书籍的时候,看到的基本是“国是”一词,而“国事”则用之甚少。即使“解放”初期报刊上还在用的,而后来则基本是“国事”,就象没有“国是”了一样。现在台湾、香港等地区还是用“国是”这个词。2001年邪党的《人民日报》在报道“两会”时就出了笑话,他们的报道标题“政协委员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是”被读者连续打电话询问是不是排版错误,以至于编辑不得不另行撰文进行解释。其实,大陆的语文课本中也是讲过“国是”一词的,但是从《人民日报》这件事情来看,不但可以看出大陆文化教育本身的失败,也能够看出这些所谓的“党的喉舌”在破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正是他们自己整天拿“国是”当“国事”误导民众的,要不也不至于显得读者那么没有“文化”了,并且最终自己给自己弄出了麻烦。

《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简单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特别是制定基本国策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万分小心才行,要不一个随意的决定可能会给国家和百姓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看看邪党五十年来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别说那些基本是十年一次的全国性运动,邪党在日常“治理”中又何曾慎重考虑过国家和百姓呢?由此,笔者体会到由“国是”到“国事”的变化很有意思,这个变化恰恰说明了邪党拿国家大事不当回事,肆意妄为的实际情况。中国文字确实有独到的魅力,一个词语的变化竟然有这样的深刻意义在,这难道不是体现了冥冥中暗含的神意吗!

正见网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