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探亲时髦礼物,就是大陆的禁书
在21世纪互联网使全球信息一体化的今天,仍然用禁书的方法来规范公众的思维,是不是一个有效的措施?时髦的礼物
有媒体报道,现在海外华人回中国探亲最时髦的礼物,就是在海外或者香港买的大陆的禁书。
最早在亚洲周刊上看到,今年初,阎连科的九万字中篇小说《为人民服务》被删成五万字后在广州的《花城》杂志上发表,尽管按阎连科的话说“已经根本就不象一个作品了”,却还是立即被北京的中宣部查禁,“不准发行,不准转载,不准评论,不准摘编,不准报道”,已经发出去的那期《花城》全部收回。《为人民服务》因此成为2005年中国大陆第一禁书。
九月初去香港做节目,友人送我一本香港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为人民服务》全本,带回伦敦的办公室传着看,看过的同事居然个个赞不绝口,有的还冒着被老婆抗议的危险,看到凌晨不撒手。
故事简介
现在看我这篇文章的人可能都已经知道《为人民服务》的内容,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想还是再简单介绍几句。
书中描写解放军某部师长的年轻妻子由于丈夫的性无能,因此和公务员兼炊事员由性爱发展为情爱的故事。
背景是文革时代。一块写着“为人民服务”的牌子是他们俩恋情开始的见证物和此后的定情物。因此中宣部的禁书令称之为:诋毁毛泽东主席,诋毁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诋毁人民解放军,诋毁革命和政治,以及滥性的描写。
何为滥性描写
现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网上读物和出版读物中滥性描写的东西数不胜数,按照普通的文学标准,我认为《为人民服务》尽管有相当大部分对性爱所作的详尽描写,但似乎很难称之为“滥性”。
只有在为性而写性的时候才叫“滥性”,为主题服务的描写就不应该被贬为“滥性”。相反,它的性爱部分的真实和幽默的描写,很少有其它的当代中国文学能与之相比。
那一节关于使用“反革命行为”来激发性刺激的描写,也许有些人会认为夸张,但是谁都知道,生活中的真实,有时比小说更荒唐。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荒唐年代,扭曲和压抑的人性导致反常的举止,我想这应该是阎连科式的真实。
不管怎样,我和我的同事们并不是因为《为人民服务》的性描写而赞赏这本书,而是因为《为人民服务》被中宣部如此严厉的查禁,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读完之后才觉得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
禁书效应
同样,去年中国大陆三大禁书中大陆出版的删节本《往事并不如烟》--香港的全本《最后的贵族》,也是先听说被禁了,然后才找来看,结果不仅对反右的内幕有更深的了解,而且被章怡和平静从容地对让人断肠的伤心往事的描述深深感动。
这就是人的逆反心理或者好奇心理所致的“禁书效应”,越禁越热。甚至那些并不值得让人大感兴趣的《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上海宝贝》,还有章怡和的另一本回忆录《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等,也因为它们的被禁,或者仅仅只是禁书作者的新作,而成为热门书。
从历史经验看,禁书不禁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了,那么为什么还要一再动用禁书的措施呢?希望能听到各位对这个问题的高见。
- 关键字搜索:
-
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