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顽皮的、无理的、捣蛋的、爱哭的、胡乱的动物──我在医院的临床谘询中,常常听见父母们用这样的口吻解释他们的孩子。那一刻,孩子仿佛成了只会“作怪”的鬼灵精。
孩子是什么?我说是人!
必须你我花时间明白他们的内心悸动与身心发展的作品,没有任何人可以一眼窥知孩子的人生脉络。
因为是人,所以必定会有喜、怒、哀、乐;因为是人,所以哭、闹、病、痛在所难免;因为是人,所以会随着时间的变动而有所更迭。
婴儿期的孩子,以“哭哭叫叫”与父母沟通。
三岁以后的孩子,开始懂得思想与思考。
十岁以后的孩子,期望父母能真正明白他的心。
婴儿期的小朋友,我将他比方为“神农氏”,那个时候的孩子以摸、触、咬、扭、打学习人生,以“哭哭叫叫”与父母沟通,这时的哭,意谓着痛、病、尿、饿等等多样的意义。
哭,成了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沟通秘法。这个时候的亲子沟通,适合以“心”服人。
三岁以后的小朋友才慢慢进入“认知”的时期,孩子开始懂得思想与思考。这个时候应该用以“德”服人的方式沟通。
七岁以后是个改变的年代,这个年代的小孩逐渐明白,人的世界是个有沟才通
的世界,他会从日常生活中找着了解父母“内心城池”的方法,也期望父母能真正
明明白白他的心。这个阶段可以以“理”服人。
比方说:
聆听:我常说,中国的父母是一种非常不懂得“听”的民族,所以老一辈的父母亲经常会说:“囝仔人,有耳无嘴”,意谓着孩子不必多说。孩子不多说,父母自然不必多听,有趣的是,一个不听他人说话的人,如何能明白他人心中的所思所想。
听,其实是人类的第三只眼睛,像古代的“报马子”一样,专司刺探心灵底事。一个不懂得听的父母,孩子会把他视为不同国度的老家伙,以后,开心的时候,不会与你分享;悲伤的时候,不会找你分忧;挫折的时候,不会依你停泊;恋爱的时候,不会与你商量。
设身处地:那是一种站在别人立场思考的技术,西方的心理学家叫它“同理心”。沟通最重要的重点自然是,让他人知道,你明白他的委屈与难处。
有时候,一句“你怎么了?”或者“你好像很生气?”或者,“一定有人惹了你”,就能让孩子的心情“雨过天晴”,这个时候的他们,会突然发现你是全宇宙最最贴心的人。
鼓励:如果有一天,你花了一千二百元去做一个自以为满意的发型,但在回家的路上碰着的那个朋友,却称它为“鸡窝头”,你会做何感想?将心比心,你不难明白其中的诀窍。
鼓励,有时像极了“荒漠甘泉”,往往可以轻而易举的开启沟通的桥梁。别忘了,人都喜欢说好话的人。喝一点“蜜”说话,比口涂“砒霜”说话要好得多了。
表达关怀与爱:古代那种“你应知道”的想法,早就该抛弃了,没有人可以“你不说,他就知道”,除非他学得探心术,或着拥有“特异功能”。所有的感觉,都必须经由你的口传达给对方。
最后请你“偷取”孩子的流行讯息。
现代流行什么?是你必须牢记在心的一句话:以前流行忍者龟的时候,你该多和他说说“乌龟”的事;流行龙猫的时候,何妨多说几句“龙猫之语”;现在流行“恐龙”,你对“恐先生”又了解多少呢?
孩子喜欢和明白他们偶像是谁的人说话,你是吗?
摘自: 游干桂著作《别让童心去流浪》一书
- 关键字搜索:
- 亲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