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教育在居民总消费中排首位

18岁云南女孩郑小梅(化名),接到昆明医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前一天,她母亲因无力筹集女儿的高额学费,在家中上吊自杀。

小梅的家乡云南省沾益县盘江乡大兴村是个贫困村,妈妈李粉香一人挑着全家生活重担。小梅的父亲在花山镇煤矿上给人打工装媒车,三年前的一天,这个清瘦的汉子在干活时晕倒,从此半身不遂,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父亲倒下,令这个年收入仅数百元人民币的家雪上加霜。妈妈李粉香患有严重风湿病,她四处借钱给丈夫治病,外债欠了1万多元人民币。对一个常常连买盐钱都没有的家庭,这笔钱简直是天文数字了。奶奶70多岁,妹妹15岁,读初中,哪儿都需要花钱。

小梅查到自己的高考分数获510分,远远超过所报考的昆明医学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知道自己能上大学了。母亲听说女儿会被录取后却天天叹息:一年好几千元的学费能去哪儿筹集啊。外债累累的这个家,要借50元都是大问题。李粉香越想越绝望,竟在家里上吊自尽。

母亲死后翌日,小梅接到了录取通知书,同时接到的还有省教育厅下发的各项助困政策。她母亲如果知道政府有如此资助,或许不会自尽。不过,小梅村里每年因家境贫困而放弃学业的不是少数。

无独有偶。重庆市綦江县石角镇白云观千秋村谢光福的儿子谢中华,在重庆邮电学院法律系读二年级。为了供儿子读书,父亲每天至少劳作18小时。那天半夜,47 岁的谢光福担着150斤重的缜子回到家,对妻子说:"我头晕,心里慌。"才说完,撑不住了,猛然昏倒在地,再也没有醒来。

和往常一样,那天早上5点多,他就起床,帮邻居到村口抬猪回家,上午9点左右,他又帮村民挞缜子,一直忙到下午1点。在邻居家吃了午饭后,继续挞缜子。晚上8点,回家吃晚饭,饭后他没有休息,又去打理自家的谷草,足足有6亩地,晚上11点回家。他对妻子说:"我有点累,但不能不坚持,要给孩子找生活费。"说完,又出门把坡上的缜子担回家。他昏倒被送到镇中心医院瀛山门诊部时,已没了心跳,也没了呼吸。医生诊断是过劳死亡。

谢光福家喂8头猪1头牛, 10亩田种缜子,6亩地种麦子。他妻子有严重妇科病,除了喂猪牛,什么也干不了。家里的重活全落在他身上。全家一年收入最多的也就2000元人民币,但家里供儿子大学生活,每月需400元。儿子虽申请到助学贷款,家里不用负担学费。学校知道谢中华家境艰难,让他负责打自己班级的考勤,每月可挣80元人民币,还安排他住学校的经济楼住,省下不少钱。谢中华从不去网吧上网,也不与同学上馆子蹭一餐,更不去旅游。他常去的就是图书馆,他说:"我知道父母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不过,他每月还需要家里给他400元人民币吃饭,艰难过日子。

大学生的月花费

大学生究竟每月要花多少钱?一个多月前,《北京晨报》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个大学生平均每月的消费额在600至800元之间,每月花费在1000元左右,也普遍视作正常范围,不算富裕也不算拮据。大学生的伙食费和租房费,占了总开支的一半。调查披露:"贫困型"消费是每月300多元;"经济型"消费,每月700至 800元;"小康型"消费,每月花1400元;"奢侈型"消费,每月高达1万元。

在高校,"贫困型" 、"经济型"消费的学生占了七成以上。"贫困型"学生在学校往往能按政策免去高昂的学费,"经济型"学生的家长免不了学费,负担也同样相当沉重。

城镇居民的收入

据政府部门统计,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9422元人民币,农民年平均纯收入2936元,按每名大学生每年就学平均支出7000元计算(含学费、生活和住宿费),一个人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人民币,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

有调查显示,近年城乡居民教育费用持续攀升,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已排在首位,超过养老、医疗、住房,严重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倾向。10年来,中国大学学费从每年数百元,一路飙升至每年5000元至8000元,学费猛涨20倍,而1994年至今10年间,国民人均收入仅增长4倍。当今中国大陆,相当多地区的教育已经产业化了,高校在学费不断上涨,学费涨幅远远超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虽然贫困家庭应该可享受助学贷款,学费即使免了,大学生还得吃啊。往往以"增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理由,高校早就开始乱收费了。收费已是教育产业化的核心,直接将高等教育导入商业化歧途。

目前的中国,已经断裂为穷人和富人两个毫不相干的阶层,要懂得穷人经济学,才能颗解这个国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不同的人消费水平不同是正常的,家境殷实的确可以保证有个稳定而良好的学习环境。"奢侈型"学生还只是极少数。他们有的开着宝马、奔驰上学,从来都不在学校居住,一半人在校外租靓房。他们的数码产品更新换代特别快,天天逛超级市场,一星期会买几次衣饰。舆论普遍指责这些"富豪学生"摆阔斗富,给清净的校园带来浮躁的铜臭之气。把校园变为攀比和斗富的"消费乐园",当然该指责,但富家子弟并非就一定是无心学业,不好学,不上进。

提供更多经济帮助

问题倒是占七成的"贫困型"和"经济型"学生,被忽视的贫困更应该关注。

中国传媒大学卫星通信专业学生李艳东,家里全年几乎没有什么收入,上大学第一天起,学费都靠希望工程捐款,他的经济来源除了希望工程和亲友资助外,就是自己勤工俭学,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打8份工,年挣1000元人民币。他每月上网费10元,书籍费10元,伙食费240元,电话费80元,考研培训费100元,留学培训费83元,其它如MCSE培训费167元,总计690元。可见,他的日常花销少,耗在学习上的投资多。贫困生往往更珍惜读书的机会。

能不能依靠国家政府强大的能力,给这些"贫困型"、"经济型"学生,再多提供些奖学金,再多设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让他们在校期间保持健康心态。

日前,有消息说,仍有400多所高校没有启动国家助学贷款项目。讲真话的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多次在公开场合,怒斥乱收费和教育产业化,批评地方政府、高校和银行不落实助学贷款,得罪不少官员和他的上司。

10月末,他被免去职务,虽说他已到退休年龄,但他被免职的背后原因,仍引起人们揣测,众多网民要求官方交待实情。

张保庆始终关注贫困学生,文章开头讲到的郑小梅,不知她在学校的生活过得如何?

消息来源:BBC中文网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