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威汤逊根据中国大陆消费者的消费及生活习惯汇编了《中国消费者十二大现象》,以配合促销该公司大中华及东北亚总监 Tom Doctoroff 的新书“如何向中国人推销”《Billions: Selling to the New Chinese Consumer》。
“如何向中国人推销”解译了看似无法破解的对中国消费者的营销策略密码。在该书中,Doctoroff 先生阐述了中华文化在中国人购买决策形成中的关键性作用,以及如果在中国取得长期成功的策略。
Doctoroff 先生表示:“只有理解了中国市场全然不同的文化和经营形势,外界才能打入中国市场。”
智威汤逊公布的《中国消费者十二大现象》如下:
1. 中国人将凤梨而不是意大利辣味香肠(pepperoni)来当成烤披萨的佐料。所有食物被归成“热食”或“冷食”,这两类必须被平衡。披萨属于热食,所以要加凤梨来冷却。
2. 在中国,“活的”才代表“新鲜”。道家思想在中国仍有影响力。道家相信自然状态是唯一的“平衡”状态。因此,中国人很不喜欢人造的防腐剂。所以中国女性对洗发精的化学成份非常挑剔。
3. 中国人在家中使用本地生产的便宜货,但在公开场合则使用外国进口的昂贵品牌。在中国人的社会里,社会地位是一种投资,所以消费者愿意购买昂贵的手机及高档次的酒。但是对在家中使用的产品,价钱便宜则是非常重要。他们不会买名牌床单,维多利亚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女性内衣更别提了。
4. 中国人很少在家中办晚宴派对。家是一个避难所,偶尔还是自我表现的场所。舒适是关键,但住在哪里更是重要,所以在中国许多公寓以“聚贤天下”、“豪庭”等命名。
5. 超过80%的上海夫妇拥有结婚戒指,但仅仅数年前几乎没人有结婚戒指。在一个不安全的世界,男人必须证明他对妻子的爱,而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女人对满嘴“我爱妳”的男人则充满戒心。
6. 为了显得外表温柔,一位女强人可以用日本知名的卡通人物 “Hello Kitty ”贴纸装饰她价值一千美元的手机,但其实内心如钢铁般坚硬。
7. 在中国,美貌可以帮助女性升迁。整容手术非常流行,因为可以帮助年轻女子找到工作。男人则不行。
8. 酱油可以救命。这个逻辑如下:如果我做的食物好吃,我的家人会多吃点。吃的多,摄取的养分也多,那就没人会生病。每个人都健康,没人会失去工作,那家庭就会和睦。如果家庭和睦,那就可以有下一代。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在中国好吃会导致健康。
9. 最聪明的学生可能也是最“酷”的。女孩子对聪明而非强壮的男孩感兴趣。在一个狗咬狗的社会,聪明是最终的生存武器。健身房将不会流行。
10. 虽然赚得不如美国多,中国人将收入的40% 存起来。中国人整天担心不测将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因此必须有备无患。而且在中国基本上没有社会福利制度。
11. 细菌是最可怕的。一个中国母亲必须保护孩子及家人免于细菌的侵袭。所以冷气机、洗衣机、肥皂、食物、洗碗机及电视机都标榜“无菌”。
12. 中国的中产阶级在快速增加中。
美国爵硕大学(Drexel University)商学院市场学教授谢田博士表示,智威汤逊发布的《中国消费者十二大现象》很有意思,体现了西方人观察中国人的独特角度。他们的观察很仔细,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认真反思,比如中国人的重表面、面子,而不注重内心真实的感受。其它一些方面,他们很明显地是以外国人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人的行为,部份分析还是因为有文化方面的差异,未必真正了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情况;部份分析看到了结果,但没找出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城市居民强调“无菌”,可能是因为大城市污染严重;中国人储蓄率极高,除了亚洲人共有的特点之外,还有中国自己的因素,因为人们穷怕了,被历年的政治运动整怕了,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导致了消费行为与其他国家的人们、甚至与台湾民众都有所不同。
谢田教授还举例说,智威汤逊所谓的“不安全的世界。。。女人对满嘴“我爱妳”的男人充满戒心”等,反映了中国社会当今人际关系的复杂,社会互信的缺乏,在市场营销领域体现的,就是假冒产品泛滥。他还强调说,第 12 条“中国的中产阶级在快速增加中”可能言过其实,因为人口基数的不同,中国人1%的人口收入颇丰,以外国的标准可能属两极分化,而以中国的人口推算,就是上千万人,看起来就象一大批富裕的“中产阶级”了。正如海外学者指出的,真正快速增长的是与当政者有“关系”暴富阶级,而西方观念中的“中产阶级”并未在中国快速增加。中国不但没有“桶形”的、以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结构,而是形成了“倒金字塔”形、极度不稳定的社会形态。
大纪元
- 关键字搜索:
- 智威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