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存款增多的中国人不敢花钱?

年终是唱歌的时候,在一片歌声中,有一首比较奇特,叫做“存款增多的中国人为何越来越不敢花钱”(《中国青年报》1月16日),记者用这么一个标题,是想引出以下命题“消费信心缺乏 贫富差距过大 住房、教育、医疗成为不能承受之重”,而前提是“存款增多”,“增多”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截至05年12月,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记者下面为了加强语气,还多了一句嘴,曰“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正在变得越来越不敢花钱,这个看似矛盾的经济现象耐人寻味。”。


记者的命题草民是同意的,比如“贫富差距过大 住房、教育、医疗成为不能承受之重”,但对于所谓“存款增多的中国人为何越来越不敢花钱”和“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正在变得越来越不敢花钱”却有些困惑。

其一,14万亿,从表面上看是不少,但从“人均”来看,无非“人均”一万而已,如果是三口之家计,“户均”三万而已,在当今的时事下,三万的“户均”够干什么呢?医住房计,三万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不过区区几个平方米的面积,还不够一个洗手间的位置,以教育计,本报道也说“据常州市城调队05年的抽样资料,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19年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约13.1万元,比1999年的测算增加了5.1万元。”,三万不过是一个零头、以医疗计,广州市的资料表明,单次住院的费用已经超过一万元。在这样的负担面前,“户均”三万明显是“入不敷出”,或者说“刚够温饱”,怎么会有“越来越富裕”的结论呢,前提就错了,后面的讨论显得多余。

其二,14万亿,是不能够“人均”的,有几种说法,一是说“根据樊纲教授提供的数字,…占总人口6%的人占有了40%的金融资产”,就是说,13亿人口中的7800万左右人,“均”了7万亿,而剩下的94%的人口,即12亿2千万,“均”了7万亿;还有一种说法“‘在中国,财富的聚集程度很高,’波士顿咨询公司(北京)副总裁邓俊豪说,‘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即使在这些富有的群体内部,也有大约70%的财富掌握在资产超过50万美元的家庭手中。’”,这就更加令人咋舌,不到0.5%的家庭“均”了大约8万亿,而95.5%的家庭“均”了大约6万亿。

其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占人口70%以上的农民阶层,年均收入才区区2千余元,恐怕在这“人均”、“户均”中,他们连零头都占不到,这样一种局面,“存款增多的中国人”、“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其实只是一小撮,或者说一小小撮,这些富豪、新贵、暴发户、贪官污吏代表不了“中国人”,或者说,代表不了绝大多数中国人。

其三,既然,“存款增多的中国人”、“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只是一小撮,那他们就绝对没有“越来越不敢花钱”的道理,他们不但“敢花钱”,而且正好相反,是“越来越敢花钱”,而这种“越来越敢花钱”已经到了放肆、穷奢极欲的地步,以至于在整个地球上“声名大震”的地步。比如,“1辆价值近1000万元的“全球特别纪念版”劳斯莱斯,在上海车展亮相4小时后就被豪都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董事长屠海鸣购得收藏。”(《解放日报》),比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整个山西私人拥有宾利、悍马、劳斯莱斯等顶级豪华车的数量已经突破100辆。对于一个人口3300万,人均GDP排名中部六省第四的省份来说,这样的密度是罕见的。”(《重庆晨报》)。这还不算“大手笔”,还有更“壮观”的,“伦敦西南郊这座名为UPDOWN COURT的豪华私宅近日引起了英国,乃至世界媒体的注意。它被称为‘英国19世纪后建造的最重要的私人住宅’,要价1.3亿美元,荣登福布斯房地产排名榜榜首。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私人住宅配有高技术程控设备,应急避难室、可加热的大理石车道,直升机停机坪。…这个工程耗费了大约5年时间,先后有40多家公司以分包商的形式参加了工程建设,而大理石等材料则来自亚洲、非洲、南美和欧洲各地…这片占地280亩的森林是新近从私人手中买来的,树林多为松树,林间幽径相连。按照英国的法律,林地的所有者不得随意砍伐树木,绿地上也不许随意开发建设。…至少已有一个不透露姓名的中国人已经表示对这个‘世界第一’豪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国际先驱导报》)

举不胜举,在这些消费行为中,何来什么“越来越不敢花钱”的顾忌,半点都没有。前几天还看到一则消息,说是沈阳的大饭店的高价“年夜饭”,要价三万余元,而“定者踊跃”,而沈阳作为据说是“包袱沉重的老工业基地”,下岗失业工人众多,生活极其贫困者不在少数。

说实话,如果“真的”是“存款增多”、“越来越有钱”,谁也不怕花,谁都会花。当然,如果这种反差不是发生在要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中国,倒也说不出什么,但邓小平分明说过“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云淡水暖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