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员“怒”字当头
最近一两年,我们冷不丁会从中国媒体读到或看到中国官员“怒气冲天”:或怒斥下属不良的行为,或怒斥社会不良之风气,或怒斥无良的机构。煤矿的矿难发生后,我们看到官员怒斥无良的矿主;患者一时无钱交住院费而被医院拒之门外时,我们看到官员怒斥医院见死不见;当无助的民工因要讨回本属于自己的工资而遭受毒打时,我们看到官员怒斥老板的不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最让中国老百姓倍感通气的恐怕就是教育部前副部长张保庆在即将下任前的措辞严厉的对地方政府的怒斥:“中小学乱收费主要是地方政府的乱收费。不是学校在乱收费,都是地方政府逼着学校乱收费。”另外,还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局长李毅中的“腐败不除,矿无宁日!你们是在草菅人命!”最近榆林副市长炮轰行政十大弊端,也连篇累牍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媒体中。总之,媒体上充斥官员们的一片“怒气”,可以说中国官场上盛行“怒斥”。
有人在网上说中国官场如今流行“怒斥病”。有心人还上“百度”搜索“怒斥”一词,发现相关的网页竟达113万个之多。
“怒斥”成为官场秀
当少数的官员在少量的媒体上“怒气冲天”时,老百姓着实有点惊喜,但大大小小、上上下下官员在各种各样媒体上“怒气冲天”时,这种所谓的“怒斥”恐怕已变味了,成为官场的新时尚,成为一次又一次的“官场秀”。他们的表现就如同T型台上时装模特儿了,因为,有官员带头怒斥,激愤之言一出,很可能立马赢得一个心系百姓、敢为百姓仗义的好官之名声。因此,那些深谙官场门道、为官之道的官员们就会纷纷效仿,于是有了今天官场的流行病:“怒斥病”。
除怒斥外,似乎道歉也逐渐流行开来了。政府官员向民众道歉的事也时有所闻。这不禁使笔者想起清朝顺治帝的“罪己诏”。例如,因九项工作没有按期完成,巢湖市长向市民道歉。2006年2月16日,安徽省巢湖市市长郑为文在该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005年,我市有9项任务没有完成,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全体代表表示深深的歉意。”
其实,“怒斥病”流行于中国,反映的是中国官员的无能,暴露了地方政府治理手段与方法上的匮乏。“怒斥”只能是无能或低能。智力稍稍正常的人都会明白,无力解决问题才会气急败坏。
怒斥之盛行是中国法治软弱的表现。越来越多官员的“怒斥”,反而证明了政策与法治的软弱。而官员发怒能解决问题吗?一声声的怒斥究竟有多少问题得到解决了?当正常的管理和治理手段不起作用时,家长式的“怒斥”能多大作用呢?
“怒斥”越多,越容易给人留下权力可能被滥用的倾向,给人们造成一种回避自身责任的印象。中国现在不需要靠大人物、靠官员通过“怒斥”来揭露社会不良风气与官场的诸多恶习,谁都看得见这些丑恶现象,是明摆着的。实际上,只有让那些被“怒斥”者明白“怒斥”和“愤怒”之后必然随之严惩,如同“雷霆之后必有甘霖”一样,那么,官员们的“怒斥”和“愤怒”才会真正地具有威慑作用。
官场文化新变化
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靠的是制度建设与法治的真正实施,“怒斥”决不是根本,因为“怒斥”只是由官员的道德和良知作出的,或者甚至是一些官员的“政治秀”。
中国官场向来以只对上负责、唯上是从,若有官员稍稍眼睛向下,就会博得“为民请命”的美誉;因此,地方官员多多少少要在“民本”上做些文章,于是或怒斥或道歉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让百姓痛快一把
医疗卫生、煤矿、环境污染等等接二连三地出事,按理应该轮到老百姓
怒斥有关部门的官员才是,但是今天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官员们在怒斥,不免让人感到有点好笑。
民主社会正常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在面对自己或属下失职或犯错误的时候,主管的官员自己应该“深刻检查”,尔后是向人民群众“道歉”,最后是负有直接责任者“引咎辞职”,而决不是火气冲天的所谓的“怒斥”。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