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中国知识分子和媒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社会良知,用同仇敌忾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王世杰、闻一多、梁启超(刚刚动过手术、正在住院)、许士廉、高一涵、杨振声、凌叔华等著名知识分子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唱遍京城。
当时,诸多媒体加入谴责屠杀暴行的行列,如《语丝》、《国民新报》、《世界日报》、《清华周刊》、《晨报》、《现代评论》等。特别是邵飘萍主持的《京报》,大篇幅地连续发表消息和评论,广泛而深入地报导“三一八惨案”真相,在惨案发生后的12天内,就连续发表了113篇有关“三一八惨案”的消息、评论、通电,《京报副刊》也发表了有关文章103篇。
惨案发生后,北京各高校和大学校长、教授也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的暴行。时任北大校长的傅斯年在昆明见到对惨案负有直接责任的鹿钟麟。傅斯年第一句话就是:“从前我们是朋友,可是现在我们是仇敌。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杀害了他们,我还能沉默吗?”
1926 年3月3日(实际应为1926年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学生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万人公祭大会。北大代校长的蒋梦麟在会上沉痛地说:“我任校长,使人家子弟,社会国家之人材,同学之朋友,如此牺牲,而又无法避免与挽救,此心诚不知如何悲痛。”他说到这里竟潸然涕下,引得“全场学生相向而泣,门外皆闻哭声”。 网易历史
对于一个政府来说,一旦向徒手的青年学生与平民百姓开了枪,不仅践踏了为政之德的最低底线,也越过了维护社会秩序的法治界限。
强大的民意压力也启动了半死的国会和司法机构。曾被讥为“花瓶”的国会破天荒地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对惨案进行了调查取证并正式认定:“此次集会请愿宗旨尚属正当,又无不正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311条之重大嫌疑。”迫使段祺瑞颁布“抚恤令”。
尽管如此,也没有最终保住民心尽失的军阀政权。在屠杀发生后不到1个月,1926年4月,段祺瑞执政府就在遍布全国上下的抗议声中倒台--执政府的国务院总辞职。
当年的北洋政府是军阀政权,段其瑞本人也是著名军阀,其执政时期的政治混乱颇受诟病。然而,执政段祺瑞在知道政府卫队打死徒手请愿的学生之后,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之后又处罚了凶手,并从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
背景资料: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国民军与奉系军作战期间,两艘日舰护卫奉系军舰进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将日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借口国民军破坏《辛丑条约》,纠合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无理要求,否则以武力解决。各国军舰云集大沽口,以武力威胁。3月18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集会抗议,会后游行前往执政府请愿,遭段祺瑞政府开枪镇压。当场打死47人,伤200多人。
多年前在全国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中看到段祺瑞孙女的回忆录,其中说"三.一八惨案"开枪段祺瑞并不知情,事后遂终身素食以表示忏悔。
1926年3月18日在天安门请愿的学生
下图是八九"六四"
- 关键字搜索:
- 情关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