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甘只当世界办公室 要做世界工厂

在经济学家眼中印度是一头正在疾跑的巨象。印度以往的发展模式与日本、韩国、中国所走的道路都不同。当其他国家强调制造业和出口时,印度却把重点放在服务业和国内市场。不过,最近几年,印度却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现在,印度制造业的年增长率达到九个百分点,并且速度还在加快,接近赶上服务业十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去年,印度吸引外资的2/3流入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

不做“世界办公室”

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卡迈勒·纳特说:“关于我们是一个‘世界办公室’的说法,这是一种讽刺挖苦的恭维话,实际上并不正确。”

从印度全国范围来看,这个国家展现出一幅新的图画:通过推进制造业发展,促使经济更快地增长。

2006-2007年度,印度有望连续第四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高盛集团研究“金砖四国”(BRIC: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指出,如果印度继续照此速度发展,那么到2050年,它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26日,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竞争力排名上,印度从去年的第五十位跃至第四十三位,超过了今年排在第五十四位的中国。有媒体惊呼:一头巨象开始领跑亚洲!

“印度服务”和“中国制造”曾被描绘成两个国家不同的增长模式。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发展服务业,印度不仅避免了大量的基础建设投入,而且还在全球形成了竞争力。

1990年至2003年间,包括IT业在内的印度服务业对GDP增长所贡献的比重达到62%。目前服务业占印度GDP的一半以上。服务业不仅成为“印度模式”的亮点,而且也是印度政府下一步规划发展的重点。印度对本国经济的定位是,到2020年,印度将成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类型国家。

联合国秘书长曾将印度誉为“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科技的榜样”。IT业是印度最为成功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印度也成为世界信息技术服务的出口大国,2003年的产值达到159亿美元,占印度GDP的3%,其中出口收入125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部货物出口收入的20%。印度的信息技术服务出口包括两类:一类是软件出口,另一类是外包服务。印度软件协会估计,2008年,印度从事信息技术服务的就业人数将超过120万人,出口收入将达到五百亿美元左右。

除了信息技术服务走在世界前列外,印度也试图在其他相对落后的服务业领域(例如商业等领域)保持服务大国的地位。

印度政府于2005年9月份设立了“全国制造业竞争力理事会”,并公布了一份“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报告,显示了其发展 “世界制造工厂 ”和打造制造业强国的决心。

在世界各国兴建大型购物中心的热潮中,印度人也雄心勃勃地想一举拔得头筹。印度首都新德里正在兴建一座占地约37万平方米、可同时停泊万辆汽车的世界上最大的购物中心。印度在服务领域的雄心壮志由此可见一斑。

印度决策者已经认识到,仅仅依靠IT产业是不够的,必须学习中国发展制造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纳更多劳动力,才能让更多人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

印度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调整。以往,印度最知名的是班加罗尔的软件公司和孟买的呼叫中心。如今,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特别外国投资的制造业表现更为抢眼。

此外,印度还修改了法律法规,放宽了外资企业进入印度的限制。不久前,印度修改法律,不再禁止规模在一百名员工以上的企业进入某些行业。人们预计,在未来的某一天,印度将不再是全球化的受害者,而是这个赛场上的重量级选手。

许多观察人士认为,印度在需要“服务方式”的制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例如产品定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指出,在服务型制造业方面,印度“无疑”具有全球竞争优势。

投资仍有“陷阱”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3月曾尖锐地指出:“在印度这头大象横冲直撞之际,投资者很应该考虑前面的潜在陷阱。”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的媒体顾问散嘉亚·巴鲁认为印度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内部。印度仍需解决的一些问题有贫穷、贫富差距、艾滋病、环境问题等。

印度的文盲占了总人口的45%。更可悲的是,营养不良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和认知能力发育,而印度有六千万儿童营养不良,其比率高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此外,印度国内的宗教冲突也是影响社会安定和投资环境的一大因素。

印度对待外国资本和外国企业的态度也相当矛盾。印度喀拉拉邦政府9月1日开始用免费操作系统Linux代替学校现在使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

联想到最近印度多个邦“禁售可乐”事件,一些评论认为,在全球化的新氛围里,印度人需要逐渐习惯身边的外国大企业。

教育投入年增三成

为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并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占有一席之地,印度正在着手改革其高等教育体系,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作为改革的第一步,印度已着手解决综合性大学数十年来面临的资金严重匮乏问题。在印度今年的财政预算中,对中、高等教育的拨款增加了近35%,达到8.5亿美元。印度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大学拨款委员会今年的预算也增加了60%。

1998年,印度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是3.8%,2003年达5%。政府承诺在未来几年内比重将提高到6%。这些资金通过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落实到院校头上,政府其他部门也向相关院校实行补贴拨款,以鼓励学生进入所属行业来工作;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和当地优秀企业在院校提供奖学金来吸纳人才,因此高校获得不少隐形资金,也就无需将目光集中在学生的钱包上。

印度不能自称是“知识大国”,因为仅有8%的适龄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印度教育体系处于严重危机之中,对印度的经济增长构成了威胁。  

廉价脑力 流利英语

印度高等教育发达,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为310万,到2010年毕业生的人数还要增加一倍。印度国民对全球商务语言英语的熟练掌握,推动了该国在服务业领域(乃至制造业的服务层面)的经济增长。

印度从事外包服务的雇员工资要比美国的雇员低1.5倍到12倍。一些经济界人士认为,“就像沃尔玛压低了零售成本一样,印度将压低服务业的成本”;廉价的脑力将使印度的服务业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

据预测,到2020年,印度15岁-59岁的人口比例将从现在的35%升至47%,届时印度将成为世界上工作和消费人口最多的国家。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