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服 我目睹的英国人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目前已为大众所认同。遗憾的是,在行动上我们起步得有些晚。走进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这里的环境真是干净!
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结果。在“干净”的背后,有着一系列的行动,而推动这些行动的东西,是他们共同的环保意识和观念。
垃圾箱的颜色
有人的地方就有垃圾。要让环境干净,就要想法把脏东西集中起来,这里垃圾箱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对垃圾箱并非陌生。然而对垃圾进行集中,并非就是环保的终点。英国的环保历程经历了从集中管理到总体控制,从总体控制到循环利用的过程。
在我们住的宿舍区,垃圾箱是四个大罐子:一个存放纸张类、一个放置塑胶类、一个放置玻璃类,还有一个是存放厨房垃圾的。每个垃圾箱刷上不同的颜色,标有不同的分类说明。在每天的早上,总会有两辆清洁车过来,把相应颜色的箱子拉走,把同颜色的空垃圾箱留下。
在公共场所或道路旁,小的垃圾箱也通常是两种颜色(现在国内的一些城市也有了),分别装存不同的废弃物。在这里生活那么久,乱倒垃圾的情形还真是没有碰到过。
节能建筑
尽量利用天然能源是环保的一个重要方面。去过欧洲的许多人都发现,他们的机场大都设计得比较简洁明了,功能清晰。主要候机楼在采光上多采用自然阳光,没有复杂的照明系统。一些中型城市的机场规模都很小,属于迷你简单型,看不见国内的豪华和“大气”。学校里的教室,除有特殊要求,比如演讲、放映功能的大厅外,大都尽量通透,引入自然光照。
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可能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个国家的多数城市是见不到制冷用的空调机的。
我们所在的城市位于英格兰的东北部,夏天不热,冬天也不算冷。常年平均气温在15°C左右。学校宿舍配置的取暖设施通常都是电热设备,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室内温度。
政府机构的办公用房,包括警察局,都是比较紧凑甚至可以说是狭小,很多机构用的是几十年甚至百年前的老房子。房子的用料多为石头,层高壁厚,平稳坚固,冬暖夏凉。
百货店的塑料袋
刚到英国逛超市时,我们为看到了国内许多年以前常在菜市场见到的现象感到惊奇:很多人都提着自己的“菜蓝子”,而不是塑料袋子。我想这绝不是因为他们购物工具的“落后”所致。
一些大型超市通常还会提供印有自己标志的塑料袋,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商店已不是免费提供这种便利。袋子他们店里是有,但要钱来买。他们宁愿你自己带来,重复利用。
初到这里时,由于不太清楚他们的规矩,常空着手到店里购物。有几次便出现花钱买袋子的情况,每个一次性塑料袋20便士(约人民币3元)。价钱虽然不贵,但有时见买袋子的钱和买菜的钱差不多,总觉得不划算。于是慢慢地也习惯了自己带工具。
后来更学会了一种取巧的办法:先去有免费袋子提供的店里购物,后到没有袋子的店里买东西,或将取得的空袋子存放在车尾箱,以便不时之需。
印刷品的材料
读书人都知道,传统印刷品(主要是书籍)耗费木材很多,而这又导致损耗森林和自然植被。但书籍总不能不印,西方国家多年前便开始对印刷材料的来源地的控制。
在英国用的教科书换代很快,一些好书通常是一年一个新版本。我们用的大多都是当年出版的,有些还配有电子版本的辅助材料。课本、参考书和其他各种印刷品,包括贺卡等,都尽量使用可回收利用的纸张,有些还采用循环材料而非直接利用木材。多数新出版的书籍,背后通常都有一行字:This book is printed on paper suitable for recycling and made from sustained forest resources。或者,The publisher’s policy is to use paper manufactured from sustainable forests。
我不知道英国是否有相关法规限制出版商的行为,但对这些行为的主人是由衷的敬佩。
广告张贴
应该说,这里的广告色彩是单调的,多数比不上国内的多彩和活跃。在我们居住的那个城市,学校或商店出的临时广告或者通知,只有一种颜色—白底黑字。开始我们常常认为是旧的,经过时都不看,导致错过不少事情。
通知或者广告的张贴一般有固定的位置。学校或者商场会安排有特定的告示版,新的信息便只能出现在这个地方。在别的地方张贴东西是不允许的,甚至会收到罚款通知单。张贴出来的东西,上面通常都注明一个摆放日期。在没有统一管理的地方,是谁摆放就谁收拾。
我们在回国前,多数学生已经放假,因急于卖掉手上的汽车,便使尽各种招数发布信息:网络、传单、布告、会场通知等无所不用。有一些广告最后贴到了学校图书馆的入口(没有布告栏)。前一天下午贴的,结果第二天上午去图书馆时,就看不到了。我们知道那不会是想买车的人揭走的。
公共场合禁烟
在英国几乎是全社会提倡禁烟。近年还通过了一项公共场合(包括一些酒吧和舞厅)禁烟,和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的法例。但是偶尔还能看见在酒吧抽烟的人。我们在英国所见的抽烟爱好者并不多,而见到的抽烟者多数为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
由于学习压力大,我们有几位同学也进了吸烟行列。英国的香烟价钱不是一般的贵,是贵的离奇。一般的当地烟都是5~7英镑每盒。如果他要一天抽一盒,每个月就要200英镑左右,这相当于一般学生2~3个月的伙食费。
通过提高香烟的价钱和推行禁烟法例,和一些相关的宣传引导,城市里烟民的数量在减少。一般来说,在火车上、在会议厅或者教室里,是看不见抽烟的人的。其实这也与民众的社会公德意识密切相关。
尽管如此,有些同学在路上行走时,尤其当他手上有香烟时,常碰到当地一些小学生(不论男孩女孩)向他们索要香烟的情景。
野生动物保护
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英国人就注重保护野生动物。在不同的季节,在公路边、大街上或者屋顶高处,到处都可以见到不同种类的鸟类与人和平同处,相安无事。如果在国内的两广地带,恐怕这些小动物早就到了人们的锅里。
这里的人似乎很少吃海鲜。这个海边城市虽然不大,也有十多万人。卖海鲜的场所只有一个,而且很小,不到30平方米。据说附近城市的人都常到这里买海鲜。这里营业的时间也很有限,周一到五每天六小时,碰到周末,只营业3个小时,大概是因为顾客不多。
地方虽然小了点,但基本还是满足了我们这些喜吃海味的中国人。实在买不到时,我们还有一个选择:到海边去自己抓小螃蟹,或者敲鲍鱼。这可是当地人很少做的事。一位师兄告诉我,前两年因为中国人来的多,曾经很便宜甚至没人吃的海里小动物,现在都涨价了。
不知是不是对动物的保护政策导致了人们的爱鸟习惯,我们常见到一些行人在路边停留,给鸟喂食。商学院给我们上市场营销课的一位教授就是个鸟迷,据说只要有鸟从天上飞过,他看一眼便能说出其种类和习性。
关闭的矿场
众所周知,英国现在从事制造业的企业或人群都不多。大部分涉及到耗费自然资源的业务或者生意,差不多都看不见了。按照他们的国策,是把“创新”型智力服务当成今后的战略方向,而这种策略,便是对本地自然资源的最大保护。
在距我们半个小时车程的一个叫多林(Durham)的城市,在五十多年前便是世界上有名的煤矿产地。好多山头都挖空了,现在变成了平地。从当地政府出版的一本小杂志,我们看到现在都做了规划,黑色的环境在逐渐变绿。虽然还没有完全改观,但很多年前所有传统的生产行为便都停止了。
空闲的时候,我们也在周边的一些城市之间走动。期间经过很多山区,每次路过的时候,当地的同学便介绍这里从前的矿场开采情形。只是我们见到的,都是一些被草地或树林覆盖完好的山坡或者平地了。
- 关键字搜索:
-
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