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效法的对象──乐毅

诸葛亮对乐毅极为推崇,且深受其影响。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曾自比为管仲、乐毅。


乐毅是春秋时燕国的大臣,他曾经率领大军击溃强大的齐国,可是后来遭受诬陷,以致功败垂成,逃到赵国避难。

攻陷齐国七十余城

春秋时齐国的势力强大,广大的土地约有千余里,但齐湣王残暴成性,邻近各国诸侯都受到他的欺凌。

燕昭王与齐国早有宿怨,见齐湣王昏庸无道,认为是讨伐的时机,于是问乐毅攻打齐国的胜算如何?乐毅回答说:“齐国是霸国,地大人多,单独攻取不易。王若一定要攻打,不如联合各国一起讨伐之。”燕王从而派遣乐毅以伐齐之利,游说邻近各国。诸侯们对于齐湣王的残暴不仁,早已忍无可忍,所以一致同意出兵伐齐。

燕昭王于是派乐毅为上将军,统帅赵、楚、韩、魏、燕国之兵攻打齐国。乐毅的大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一连攻陷齐国七十余城。打胜仗后,各国军队陆续收兵回国,留下乐毅继续追击齐湣王。

燕昭王见大获全胜,亲自到齐国劳军,并将昌国赐给他,故乐毅又称昌国君。

拒绝受封为齐王

乐毅留在齐国继续攻打剩下的莒城和即墨,可是持续三年都没有攻下。有人向燕昭王献馋言说:“乐毅能在半年内,攻下七十余城,为什么费了三年还攻不下两座城呢?实际上不是他没有这个能耐,而是想收服齐国的人心,然后自己当齐王。”

燕昭王回答说:“乐毅的功劳大得没话说,就是真的当了齐王,也是应该的。”从而派使者到临淄,要封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感激燕昭王的厚意,但宁死也不肯接受封王。

逃往赵国避难

燕昭王死后,其子燕惠王继位。齐国的田单知道惠王曾和乐毅发生不愉快,就使用反间计说:“齐国两座城屡攻不下的原因,是因为乐毅和燕国的新王有嫌隙,所以他想留在齐国称王。”燕惠王本来已经怀疑乐毅,受到齐国的反间,就改派骑劫代替乐毅,并把乐毅召回。乐毅知道燕惠王对他心存不善,害怕被杀,就往西投靠赵国。

田单后来在即墨打败骑劫,并趁胜追击收复了齐国七十余城。

以<报燕惠王书>抒发自己的赤诚之心

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导致痛失齐地,又埋怨乐毅投奔赵国,恐赵国用乐毅攻打燕国,故派人列举乐毅的罪状并斥责说:“你何以报答先王知遇之恩?”乐毅回信说:“我虽然不才,可是怕您听信左右不实之言,因此斗胆献上此信,望大王明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报燕惠王书>,此书想表达的主要有两点:

一、有才能的人要靠君王的知遇,才能建功立业。乐毅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相知相惜,并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也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效愚忠、不愿屈死。

二、主张为人要宽容,与人为善。燕惠王托词误会,他不揭短,依旧礼尚往来。末段以“臣闻古之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这段话是告诉燕惠王:你错了,但我不怪你,对你也没有恶意;虽然我很冤枉,可是我不会去申冤,而坏了你的名声。乐毅说到做到,不但没有挟怨报复,反而经常走动两国之间,互通往来。

太史公说:“从齐的蒯通和主父偃读乐毅的<报燕王书>开始,没有不受感动而哭泣的。”诸葛亮对乐毅也是极为推崇,且深受其影响。他躬耕于南阳时,曾自比为管仲、乐毅。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报燕惠王书>都是表达忠臣谋国的赤子之心。<出师表>连称先帝十三次,与<报燕惠王书>称先王十五次,都是情意真切、令人动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