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学费18年涨25倍:副部级也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

中国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足,使得个人和家庭近年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很大程度上已经干扰和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完成的《报告》显示,在18年时间里,中国大学学费涨了约25倍,子女教育费用超过了养老和住房,在居民总消费中排在了第一位。必须正视的是,当今中国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和学费的狂涨使得成千上万的穷孩子拒于高校大门之外,以往读大学能够光宗耀祖的荣耀,无奈何今日成了众多穷父母的“毒药”。

1月中旬,来自《“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及“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大学学费一般在5000元(人民币,下同)到1万元不等,比起1989年,增加了25倍以上,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国家的财政投入增长速度。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还说,目前“攒教育费”已经成为不少城镇居民储蓄的首要目的。

而在过去,中国的高等教育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88年数十年间都是“免费午餐”,当时大学生是国家的“干部”,就业叫“分配”,多少寒门弟子因此无忧地读完大学,知识改变命运。读大学要交学费是1996年的事,一下子就是每年2000多元,随后几年一直看涨,1999年高校扩招,有些地方涨到了每学年4000多元。就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光是1998年——2002年间,中国高校学杂费增长就多达5.34倍。

与其对比的是,在2000年,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仅没有达到中央国务院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平。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但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分别是3.41%、3.28%、2.79%、2.82%,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就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早前公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表明,2005年,有1/3的省份预算内教育拨款增幅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没有达到《教育法》的要求。其中差距最大的一个省,在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81.0%的同时,预算内教育拨款增幅只有23.9%。现时,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在全民投入位居世界100位次之后,而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了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了4.1%。

有分析认为,从高等教育来看,近些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由于在校生规模增加得更快,包括收取的学费等在内,生均经费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中国政府投入在国际上处于低水平,而学费则已经处于高水平。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近日联合开展的一项有18523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6.1%的人均认为大学学费 “太高了”,学费标准不宜再提高了。因此增加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应当成为当前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途径。应尽快落实中央国务院早就确定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4%的目标,以解决长期形成的严重教育缺欠,所造成教育不公、家庭负担过重等诸多社会问题。

有数据显示,现时在全国,贫困大学生就约有270万人,特别困难也达120多万人,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约2成和1成。而在广东,高校近几年贫困生人数也逐年增多,高校贫困生占总学生数的13%——16%,特困生5%,有近10万高校学子处于贫困阶段。

然而,在广东高校层次的不同,学费还是不一样的。据中国媒体报道,重点高校的学费基本统一,普通文科专业是4560元,普通理科、外语专业是5160元,软件学院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就高一些,一学年8000元,艺术专业最高,学费每年1万。而其他非重点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费基本上是在4000—6000 元这样的范围内。

民办高校的学费就更贵一些。好的民办本科一般都是在15000元以上,专科也需12000左右,差一些的就自己把学费定得低一点。最贵的要数本科二B院校了,有些学费近两万,四年下来光学费就需8万元左右。

据《南方日报》早前在中大、暨大、广外和深大、广大等十余所的大学本科生中进行了一次小型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0份。试卷将大学生四年开支大体分成三类:学费与住宿费、日常生活消费、一次性大物件购买费(包括电脑、手机、电子辞典、MP3、CD机等)。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四年花费从3万元到8万元高低不等,近七成大学生四年花费水平在5.5万元以上。其中,在日常生活消费一项中,大多数学生每月开支(包括吃、穿、用、行等)在600元上下,低者2,300百元,高者则在3000元以上,因人而异;而在第三项一次性大物件购买费中,突破1万元者为数不少。许多学生表示,在现今的大学校园里,电脑等电子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没有手机是很不方便的,必须要有。

四年5万多的教育费,对于城市一些家庭来说或许不是什么沉重负担,尤其在这个飞快制造富豪、中产阶层的时代,从不少大学生入读时的“行头”就可看出,虽然其中也有不少是父母省吃俭用的结果,但是,对于占中国近八成的农村家庭以及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家庭来说,这几万元却是个相当骇人听闻的“天文数字”。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与广州暨南大学曾共同举办过“高校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在这个论坛上关于高校的收费问题引起专家们的高度关注。南昌大学甘筱青等教授在会上指出,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如果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 7000元计算(除去学费和住宿费,每月只有一两百元的生活费),一个人本科4年最少要花费2.8万元,就是这样一个最下线的数字,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 35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

《南方日报》的评论指,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时代,家庭已经成为我们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分担者。对于贫困的中国父母来说,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竟然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教育与医疗、住房一道,成了最昂贵的三大消费。其实,爸爸妈妈口袋中的钱到底够不够自己大学四年的花费,孩子心里最清楚。在2005年广东的高考录取过程中就出现了“怪事”——宁上专科也不读本科。一万多上了本科线的孩子在有学位的前提下最终没读本科。而据闻,这个群体绝大多数来自东西两翼、粤北山区。

为什么要做此选择?除了有些本科院校的专业老化而一些新兴专科院校的专业热门等原因外,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钱!本科中的B类院校即老百姓讲的高价院校四年数万元的学费只能让这些贫困家庭望而生畏,他们宁愿选择四年学费一万多元就可“搞掂”的公办专科院校。这就是穷孩子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时代的辛酸选择。

面对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政府很难有特别合理的解释。网上很多言论都认为,在过去,中国的经济不发达、财力不足还情有可原。然而,现时国内教育投入上的短缺,恰恰是在中国GDP总量快速扩张、税收和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发生的。数据显示,在各学级中,国家对大学的投入增加最快,但是由于学生数量的增速大大高于国家投入的增速,因此生均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已经连续几年削减。1999年生均国家投入登上9743元的最高峰,随后3年便逐次减为9324元、8268元、 7622元,平均每年削减7.9%。而事实是,在国家投入最多的年份,人均教育经费也不到350元。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和学费的狂涨让城乡居民颇感压力,更让低收入人群不堪重负。正如《报告》执笔人之一的方奕所说,“教育作为社会调解器的作用被严重削弱,对于底层居民来说,读书是改变青年人身份和命运的捷径,但由于走这条捷径成本太高,致使大量青少年中途退出。”2005年,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就曾在很多场合不止一次说过,现在的大学学费已经超过了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说话是:“我和我夫人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无疑,连副部长这样级别的官员,单靠一个人的工资实际上也供不起一个孩子上大学,更何况收入有限的普通老百姓呢?

我们承认在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今天,同时也给不少的人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晋升中产阶级。但不能忽视的是,在同个国度里仍有近八成的农村家庭以及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家庭。每年接近1万大元或多于万元的学费和生活杂费对于他们,不仅是有点高,而是“太高”、高得离谱。面对高昂学费现实,虽然教育部门能直面承认“大有问题”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还是,应尽快采取切实措施,兑现国家教育承诺,彻底扭转国家投入过低、百姓负担沉重的畸形局面。因为只有国家教育投入责任真正落实,大学教育才不会是绝大多数人所说的奢侈品,普通百姓家庭的孩子也能尊严、体面地分上一杯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