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影片在全球盛行的同时也带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走向世界。图为少林寺僧人在表演少林功夫。(Wang Xinwei/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
随着李安的《卧虎藏龙》打破美国市场大门,一系列功夫影片风靡世界,使西方社会逐渐认识了一个不同从前的中国。此类影片以其强大的明星阵容突现中华民族优越的形象,并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最近,乔治亚科技大学汉语教授保罗.福斯特(Paul Foster)为《外交政策聚焦》(Foreign Policy In Focus)杂志撰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文章称,中华以一个充满活力、快节奏、并且有着严于律己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的民族出现在功夫影片中,也暗示中国并不屈从于、而是多少优越于西方,它具有成为强大国家、多民族帝国和扮演国际重要角色的能力。
异国文化的魅力
长期的文化熏染为西方社会对于东方文化的接受与渴求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大卫.卡拉丁(David Carradine)向电视观众介绍了少林武术的魔力,李小龙以杰出无比的功夫吸引了电影观众。八十年代,《星球大战》的主战力量运用的是中国功夫里来自宇宙的力量-“气”。近二十年间,张艺谋的影片又向观众展示了雄伟的中国地理。
过去十年间,随着好莱坞对影片制作技术、明星、导演和功夫风格的要求提高,功夫业终于全面走向国际化。功夫电影的风靡使中华文化价值被西方和亚洲大众所接受。像《卧虎藏龙》这样的影片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就再一次肯定与坚固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福斯特认为,通过这些成就,中华功夫终于“赚”回了属于它的文化宝藏之美誉以及世界对华人文化的欣赏。
身份的象征
从20 世纪的后半期开始,武打小说在中国畅销,以金庸及其他作家的小说为代表,一系列武打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和电影。民族身份的 象征同时也包括种族 象征,金庸的小说频频亮起朝代间对国家主掌权的争夺而引起的种族冲突,汉文化的优越性通过小说中的正义斗争再一次被突显。
此外,功夫电影同时也向观众提供了一个复杂的社会价值观,增强和挑战观众对中国古代以及现代文化的解读。文化价值观,如儒家对王权、中央权威、教育、以及道德的尊崇,与剑术(类似书法)、击败敌人时吟诵的诗词、以及对师父及国家的忠诚等交织一体,同时,这些电影也并列表现了个人的修养以及国家的精神抱负。福斯特说,中国人对 “天下”二字的解读(天之下所有)给读者创造了一个想像空间,那就是中国正在上升为21世纪的工业力量的先锋。
东方胜于西方?
中国优越于西方是电影里一直常见的主题。例如在《西域威龙》里,一个正直忠诚的皇家禁卫去野蛮、暴力的美国西部营救皇家格格的故事。《尖锋时刻》里讲述的是一个勤恳、老实的香港警察用他的功夫和智慧巧胜笨拙、傻气的联邦调查局警探,营救出外交官女儿的故事。在这些电影中,西方的伙伴成为了中国武士忠诚、机智、廉洁、勇敢的衬托,打败西方列强成为中国英雄的一大定义。
文章指出,中国功夫电影的发展,反映中国整个民族从带有20世纪民族自卑感转向对中国价值及能力的发掘,这表明了一种中国意识的成熟。
西方从功夫电影中了解中国,更正了以往认为中国弱小的观念。通过成功出口明星、导演、风格和功夫,中国形成了一个推广其文化价值的平台。由于同样原因,西方观众看到的是更加正面、积极的中国,而不再盲目的接受19世纪、20世纪早期半殖民地时期对中国形成的偏见和狭窄认识。
《功夫》显功夫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前40年里,中国电影处于专制政策的严密控制之下,于是香港成为华语电影制作的中心。如今,在功夫电影大显潜力后,许多有才华的中国导演也开始纷纷效仿角逐商业电影上的成功。
借鉴金庸的文学与电影相结合,周星驰的电影《功夫》是一部振奋人心的漫画小说。《功夫》在台湾和香港赢得了至少21个奖项和提名以及2005年在北美获得最佳外语电影的嘉奖。作为编剧、导演和演员,周星驰借用了李小龙变化多端的功夫动作和金庸笔下创造的角色。
然而,周星驰在《功夫》中表达的是中国可以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可的问题,充分拥抱自己的文化形式。文章指出,中国不再需要[像当政者那样]用民族主义思想向现代国际社会宣扬它文化的优越性而封闭自己在21世纪的发展。功夫影片的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为中国和西方的观众们展现了一个强壮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与文化观。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