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地球两面的两个杀人不眨眼的凶犯赵承熙和马加爵加以对比,你觉得牵强附会吗?那就看事实吧!
两人在杀人过程中,表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沉着镇定。
2004年2月13日至15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采取“用铁锤打击头部致颅脑损伤死亡”的同一犯罪手段,逐一杀害4个同学,将被害人尸体藏匿于宿舍衣柜内后,于2月15日晚乘坐昆明至广州的火车逃走。一个月后的3月15日晚,在海南三亚落网。
马加爵的杀人设计可谓井井有条。事先对作案工具的选择、购置、藏匿,均有周密的思考。动手之前的片刻,一名被害人还同他打招呼,他竟能说笑自若,使对方无所察觉,然后绕到同学身后,突然下手。四名被害人之外的另一同学,马加爵在动锤之前,想到这位同学平时帮过他的忙,“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闪念,饶了他一命……杀一个,藏一个,三天时间,竟未被发现,从容乘坐火车离开昆明,其镇静程度,可想而知。
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赵承熙分两次枪杀了32人后自杀。在第一次开枪打死两名学生和第二次开枪打死30人之间,有约两个小时的间隙。他竟能在此短暂间隙里向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网寄出一个加急邮包,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美国的邮寄手续,颇为罗嗦。要填写邮递表格,要排队,要自己将玻璃窗拉上拉下,说客套话……一个刚杀过人、又即将杀人的23岁学生能隐蔽愤怒神情,从容进出校园,有序行事,不被人发现破绽,难道不是超出常人想象力之外的举动?
在赵承熙的邮包里有一张自拍的照片,是他双手将一把短柄铁锤,举至右上方,双目直视前方,做打击状。这不正是两年前,马加爵行凶现场的模拟照吗!从这张照片推断:赵承熙若无购枪条件,即采取马加爵铁锤杀人方式无疑;而马加爵若有赵承熙生活条件,也是持枪杀手无疑。
赵承熙和马加爵杀人过程的惊人相似,只是表象。应该发人深省的是,两个大学生竟然如此“心有灵犀”。
马加爵在被捕和伏法中间的一个月,使人们对他的心路历程有充分时间探寻。其间他写下了一首据说曾令警察流泪的长诗,表露了他从农村贫苦处境来到昆明后的屈辱感,导致他面对富人高人一等的氛围的抵触、反感,点滴积累,成为仇富心理。他的杀人动机的形成,不只是个人性格的不良倾向、致命缺陷,更是这种仇富心理作祟,这里有他的诗为证:“春城的春天下着雨/有着一丝凄寒的风/我望着生锈的铁窗/我想起了我可怜的父母/为了供子女读书/他二老起早摸黑在田里干活/还点着蜡烛为人烫衣服/5毛钱一件/那次我母亲掉了一百块钱/她心疼的说那是烫了两百件衣服赚来的钱呀/我看着母亲伤心的样子/就把自己做苦力赚来的一百块钱丢到地上/对母亲说:妈妈你的一百块钱在这里!……是他们残忍的对我/是他们不给我活路/他们没有给我留后路/他们淋漓尽致地侮辱完我后/居然还那样嚣张与快乐/因为他们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好的/他们还有资本去玩女孩子……”
两年之后,赵承熙邮包里录像材料的中心意思,正如媒体概括的:“赵承熙情绪激烈地抨击享乐主义和富家子弟。”赵承熙的“享乐主义”对马加爵的“他们还有资本去玩女孩子”;赵承熙说的“富家子弟”对马加爵“他们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好的”;另外一处是赵承熙说“你们把我逼得走投无路,别无选择。”也正好对上马加爵的“他们不给我活路/他们没有给我留后路”。两人的言语竟雷同到这种程度,就只有中国谚语“心有灵犀一点通”,可作恰切的表述了。
生活在美国的赵承熙本来不应有仇富心理。美国的贫富差距,若看财富拥有的数字比率,大于中国,也不小于韩国。但仇富问题却提不到议事日程上。原因很多,只举一例就够了。纽约市长彭博算得上高官,也是个大富豪。但纽约市每个人每个星期都可以听到他的“言”(每周有一次广播讲话和电话扣应),也可随时上网查看他的“行”。不说仇恨,就是对他的施政有所不满,民众早就在投票机前,让他走路了。
赵承熙不是ABC(美国出生的孩子)。他8岁随父母来美,家庭原来不富裕,初来也要打拼。西方凶杀影片会对他有负面影响。而东方“你有我有大家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影响,也不能排除。美联社报导了一些人猜测赵承熙可能是受到韩国电影“复仇三部曲”之第二部“老男孩”(Oldboy,或译“原罪犯”)的影响。当然深层的研究,尚需时间。
赵承熙同马加爵两相对照,杀人过程是这样的惊人相似,杀人动机是这样的“心心相印”。这活生生的事实,难道不值得那些以独裁制度做保障,盘剥民众特别是农民血汗,打压维权正义之士的特权者们,有所思索吗?
--------------------------
原载《议报》第299期 http://www.chinaeweekly.com
此文系本刊首发,欢迎其它各类刊物转登转发,但是请注明出处和本报网址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两人在杀人过程中,表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沉着镇定。
2004年2月13日至15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采取“用铁锤打击头部致颅脑损伤死亡”的同一犯罪手段,逐一杀害4个同学,将被害人尸体藏匿于宿舍衣柜内后,于2月15日晚乘坐昆明至广州的火车逃走。一个月后的3月15日晚,在海南三亚落网。
马加爵的杀人设计可谓井井有条。事先对作案工具的选择、购置、藏匿,均有周密的思考。动手之前的片刻,一名被害人还同他打招呼,他竟能说笑自若,使对方无所察觉,然后绕到同学身后,突然下手。四名被害人之外的另一同学,马加爵在动锤之前,想到这位同学平时帮过他的忙,“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闪念,饶了他一命……杀一个,藏一个,三天时间,竟未被发现,从容乘坐火车离开昆明,其镇静程度,可想而知。
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赵承熙分两次枪杀了32人后自杀。在第一次开枪打死两名学生和第二次开枪打死30人之间,有约两个小时的间隙。他竟能在此短暂间隙里向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网寄出一个加急邮包,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美国的邮寄手续,颇为罗嗦。要填写邮递表格,要排队,要自己将玻璃窗拉上拉下,说客套话……一个刚杀过人、又即将杀人的23岁学生能隐蔽愤怒神情,从容进出校园,有序行事,不被人发现破绽,难道不是超出常人想象力之外的举动?
在赵承熙的邮包里有一张自拍的照片,是他双手将一把短柄铁锤,举至右上方,双目直视前方,做打击状。这不正是两年前,马加爵行凶现场的模拟照吗!从这张照片推断:赵承熙若无购枪条件,即采取马加爵铁锤杀人方式无疑;而马加爵若有赵承熙生活条件,也是持枪杀手无疑。
赵承熙和马加爵杀人过程的惊人相似,只是表象。应该发人深省的是,两个大学生竟然如此“心有灵犀”。
马加爵在被捕和伏法中间的一个月,使人们对他的心路历程有充分时间探寻。其间他写下了一首据说曾令警察流泪的长诗,表露了他从农村贫苦处境来到昆明后的屈辱感,导致他面对富人高人一等的氛围的抵触、反感,点滴积累,成为仇富心理。他的杀人动机的形成,不只是个人性格的不良倾向、致命缺陷,更是这种仇富心理作祟,这里有他的诗为证:“春城的春天下着雨/有着一丝凄寒的风/我望着生锈的铁窗/我想起了我可怜的父母/为了供子女读书/他二老起早摸黑在田里干活/还点着蜡烛为人烫衣服/5毛钱一件/那次我母亲掉了一百块钱/她心疼的说那是烫了两百件衣服赚来的钱呀/我看着母亲伤心的样子/就把自己做苦力赚来的一百块钱丢到地上/对母亲说:妈妈你的一百块钱在这里!……是他们残忍的对我/是他们不给我活路/他们没有给我留后路/他们淋漓尽致地侮辱完我后/居然还那样嚣张与快乐/因为他们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好的/他们还有资本去玩女孩子……”
两年之后,赵承熙邮包里录像材料的中心意思,正如媒体概括的:“赵承熙情绪激烈地抨击享乐主义和富家子弟。”赵承熙的“享乐主义”对马加爵的“他们还有资本去玩女孩子”;赵承熙说的“富家子弟”对马加爵“他们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好的”;另外一处是赵承熙说“你们把我逼得走投无路,别无选择。”也正好对上马加爵的“他们不给我活路/他们没有给我留后路”。两人的言语竟雷同到这种程度,就只有中国谚语“心有灵犀一点通”,可作恰切的表述了。
生活在美国的赵承熙本来不应有仇富心理。美国的贫富差距,若看财富拥有的数字比率,大于中国,也不小于韩国。但仇富问题却提不到议事日程上。原因很多,只举一例就够了。纽约市长彭博算得上高官,也是个大富豪。但纽约市每个人每个星期都可以听到他的“言”(每周有一次广播讲话和电话扣应),也可随时上网查看他的“行”。不说仇恨,就是对他的施政有所不满,民众早就在投票机前,让他走路了。
赵承熙不是ABC(美国出生的孩子)。他8岁随父母来美,家庭原来不富裕,初来也要打拼。西方凶杀影片会对他有负面影响。而东方“你有我有大家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影响,也不能排除。美联社报导了一些人猜测赵承熙可能是受到韩国电影“复仇三部曲”之第二部“老男孩”(Oldboy,或译“原罪犯”)的影响。当然深层的研究,尚需时间。
赵承熙同马加爵两相对照,杀人过程是这样的惊人相似,杀人动机是这样的“心心相印”。这活生生的事实,难道不值得那些以独裁制度做保障,盘剥民众特别是农民血汗,打压维权正义之士的特权者们,有所思索吗?
--------------------------
原载《议报》第299期 http://www.chinaeweekly.com
此文系本刊首发,欢迎其它各类刊物转登转发,但是请注明出处和本报网址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赵承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