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麻雀亲历记(图)

1958年4月的一天,作为中国三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全民总动员,向麻雀开战。我当时在离北站不远的华北军区速成中学工作。校长刘德海少将头天就作了战前动员,要大家响应毛主席关于"除四害"的号召,发扬"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打赢这一仗。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同麻雀决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麻雀归类"飞禽",名不副实。原来它有飞无翔,每次只能飞个短距离,就要落脚,靠跳跃移动,攒足力量后,再飞一次。只要让它飞起来,却找不到落脚之地,不捕不杀,很快就会活活累死。人类连杀人不见血都玩得溜熟,玩一次"杀雀不见血",不是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吗?

成车的麻雀被作为战利品送上除"四害"展览会

城市人口密集,只要把人均匀分布全市,各守一方小面积空间,不让麻雀空降,即可大功告成。但也有难题:建筑群栉比鳞次,顶部奇形怪状,高低参差,要做到没有死角,谈何容易!我的组长黄新瑞知人善任。他挑选身体灵巧,胆大心细的精干成员,担任"飞将军",去登梯爬高,占领诸多制高点。而肉大身沉,及象我这样眼力不济的,则负责地面。

天还没亮,"小分队"出动。他们抬着长梯,带着手电筒,悄悄来到事先侦察好的屋檐下,架梯偷袭雀巢。幼雀被扼死在摇篮之中,能飞的有些未待展翅已被弄死,只有部分机警的仓惶飞走,但远走高飞无望,因为毛泽东布下的"人网阵",正在以逸待劳呢!

我的负责范围是一片小花园。我没有登高的光荣,但跑动的范围比他们大多了。我手持一根很长的竹竿,顶端绑着破碎的白布条,向天空猛力摇晃。哪里有麻雀的飞影,我就奋力跑过去,口中大喊着"忽--忽--"。麻雀累死之前,我已上气不接下气啦。

众志成城,黄土变金,临近中午,战绩出现了。远处有飞影掠过,我急忙跑去,却见那影子一扑楞,垂直栽下来,"啪"的一声摔在地面。走近看,麻雀外形无损,只是口淌紫血,真是累死的!"杀雀不见血"说法不确,"不杀血亦喷"才对!

可以想见,这只麻雀每想落脚缓解疲劳,就被一片旗帜的海洋,呼啸的海洋,逼得再拼力夺取一点生存期限。在不支之前,它超出通常飞行体能,何止十倍百倍,亦壮矣哉!

接着,一只一只摔下来,直到下午,奉命收兵,打扫战场。

第二天,《天津日报》上少不了辉煌战果的统计数字,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但半个世纪过去了,我记忆全无。我认为,那些东西,可到资料库寻找,重要的是我的参与和体验,以及我的思考。我的思考千头万绪,这里写出浅见数则,与读者交流:

思考一:恶政休想堵住真理的声音。"打麻雀"运动紧随"反右"运动而来,还能有人对毛泽东的指令提意见吗?有的。1959年以生物学家朱冼为代表的一批生物学家尖锐批评了关于城市消灭麻雀的问题。但这位敢向毛说"不!"的勇士朱冼虽在1962年去世,四年后"文革"中仍以"恶毒攻击伟大领袖"的罪名,被掘坟砸碑,尸骨曝于荒野。

思考二:毛泽东1960年知道错了,只是淡淡说了一句:"麻雀不要再打了,代之以臭虫。"这种明知制造了冤案,却绝不认错,而是以轻描淡写促使民众遗忘从而保持"伟光正"画皮的做法,在今天对"反右"、"六四"等问题的态度上,不是依然如故吗?

思考三:一有党魁昏话出,便有文人敲边鼓。当时身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放弃对麻雀的科学观,几次写诗附和毛泽东。其《咒麻雀》中有这样几句:"你真是混蛋鸟,五气(按:指官、阔、暮、傲、娇,也是附和毛的)俱全到处跳;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烘。" 麻雀和郭、毛,究竟谁混蛋,历史自有评判!

思考之四:根据笔者亲历,当时的士气之高,声势之大,用心之诚,可谓罕见。这一切,只是源于一个党的一个家长的一个念头。在继之而来的"大跃进"、 "文革"中,这种荒谬、蠢动的情景,一再重演。今天想起来,很是可笑。但若干年后,我们会不会为今天对中共的某种姑息以及不自觉的附和,同样发笑呢?中共 "洗脑"效应之大,党文化流毒之深,我们是不是依然估计不足?

本文留言

作者方影竹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