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万年前撞地小行星曾导致碳颗粒笼罩全球

据每日科学网站报道,在betway体育手机网 一期出版的《地质学》杂志上,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和新西兰的科学家们称,6500万年前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曾使得地球上的碳元素迅速蒸发,然后升入大气层凝结成微小的碳珠,并笼罩在整个地球的上空。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地质学家西蒙-布拉塞尔称,这些被地质学家们称为煤胞的碳球不可能通过植物物质的燃烧而形成,这与煤胞是地球在大火燃烧后产生的焦质残余物的假说相矛盾。一旦这一新发现得到确证,便意味着6500万年前灭绝事件发生时的环境状况并没有人类之前认为的那么夸张。西蒙-布拉塞尔说: "岩石内含的碳在那次小行星的撞击下蒸发了,最后在大气中形成了新的碳结构。"这些煤胞是在6500万年前沉淀于地下的,与一层薄薄的铱元素毗邻--这种元素更易于在太阳系小行星中而不是地球壳里找到。载有铱的尘埃被认为是宽20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后的粉末状残余物。与铱元素层一样,煤胞也非常普遍,在加拿大、西班牙、丹麦和新西兰均有发现。

然而,煤胞的起源一直是个双重之谜。地质学家们一直认为煤胞是一个现代的记号,即是在煤和原油的大量燃烧时形成的。不过令人不解的是,6500 万年前并没有可用来燃烧煤和原油的发电站,并且影响诸如3亿年前石炭纪时代煤等远古有机物的自然埋葬过程被破坏的历史也不久。论文作者马克-哈维说:"煤胞是工业活动的一个标准指标,煤胞的首次出现表明了工业革命的开端。"因此科学家们得出结论认为,煤胞是由一种新的进程产生的,即富含碳的地壳的剧烈粉碎过程。地质学家们坚信,地球燃烧时,熔化了的岩石和超烫的灰烬飞入空中,落在易燃的植物物质上。但是,大火产生的炭化产物仅出现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其中大多发现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西部的"奇科苏卢布"陨石坑附近一带。

除了对取自新西兰、意大利、丹麦和西班牙的8个海洋地点的岩石样本进行了仔细研究,科学家们还检测了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5个非海洋地点的含碳粒子。通过化学和显微镜分析,研究人员们推断,这些粒子都是煤胞,与工业燃料中产生的煤胞类似。他们还发现,如果样本取自离"奇科苏卢布"陨石坑越远地点,则煤胞就会越小。这一观察资料与煤胞是由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预想非常吻合,因为一旦粒子被喷射出去,重的粒子就会比轻的粒子更迅速地落入地球。最后,研究人员们估计,假设全球性分布,被小行星撞击所喷射出的煤胞总质量可能高达900×1015千克。然而,这些煤胞是否真的普遍存在还需进一步确证。布拉塞尔说:"我们还需要弄明白撞击时发生了哪些事件,之前我们并没有考虑地球的自然碳循环。"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