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鸟共和(图)

鸣叫是鸟类的天性,在清晨听见鸟语婉转,悦耳舒服,如果鸟儿鸣叫的时间是在深夜,人们未必就还有欣赏的心情了。平面媒体报导云林、嘉义、南投、台中等地区最近都出现夜鹰扰民的情况,原本属于稀有留鸟的夜鹰,为何族群数量大幅增加,而且还往城市拓展呢?


 "注意...注意......"嘹亮的叫声画破漆黑夜空,这声音来自‘台湾夜鹰',牠是夜行性的鸟类,除了觅食,求偶鸣唱也在夜间。

来到台中市区,即使夹杂在车水马龙的噪音中,夜鹰的叫声依然响亮清晰,住在这里的居民今年才开始听到这样的叫声,从前没有听过。居民表示,夜鹰在凌晨十二点多还在叫,让人不得安宁,日常生活受到干扰,希望政府能想想办法。

台湾夜鹰原本大多分布在南部的屏东以及花东的河床滩地,属于稀有留鸟。但是近几年族群分布改变,从南部往中部迁徙,并且来到都市,成了噪音公害,在繁殖期的求偶鸣叫,音量可以高达90分贝。

台中县野鸟救伤协会的林文隆,1995年就开始研究夜鹰的生存秘辛,近年来,他发现河岸整治工程伤害了原本栖息的鸟类,却给了夜鹰好机会。原始河床上茂密的草生地,在河川整治工程中被整平,变成适合夜鹰栖息的环境。整治工程越来越多,夜鹰也越来越多。

夜鹰不筑巢,直接把蛋产在地上,每次产下两颗蛋,育幼时间40天,一年可以繁殖三次,幼鸟长大之后,一岁就有繁殖能力。当族群数量增加了,自然就会往外扩散。另外,近年来农地休耕面积增加,也让夜鹰有丰富的食物。有良好的繁殖力、充足的食物,再加上找到几乎没天敌的繁殖地,夜鹰在城市定居,似乎是挡不住的趋势,不过幼鸟的成长却也不是一帆风顺。

接到学校老师的通报,林文隆来到文华高中,检视一只因为练习飞行而落巢的夜鹰宝宝。夜鹰的成鸟体长大约25公分,在飞行时捕食昆虫,从宝宝身上可以看出夜鹰有张特大的嘴。比对历年来累积的资料,从体重、自然翼长等数值,推测出这只宝宝的年纪,大约17到19天大。林文隆表示,能做的是把牠拿回顶楼,不拿到救伤单位,因为鸟妈妈扶养比人饲养要好很多。

每年一到七月是夜鹰的繁殖期,经常可以发现落巢的幼鸟,这几年的记录显示,都市里的夜鹰已经越来越多。不过,夜鹰都会化之后的生活,还有许多谜团,林文隆特别成立了‘夜鹰小组',带领两位志工仔细观察记录夜鹰的生活。

从今年2月起,中华国小的两位老师,每天下课后,就到有夜鹰出没的建筑顶楼观察。陈英俊老师也把拍回来的纪录整理到网站上,方便小朋友来认识夜鹰。

在人口密集的西部城市,有些人受不了夜鹰的鸣叫声,急着想要驱逐夜鹰。在台湾东部,曾经获得总统文化奖的花莲牛犁社区,不但欢迎夜鹰,而且从2004年起,就开始保护夜鹰。牛犁社区交流协会的总干事杨钧弼表示,因为发现社区里的夜鹰经常被撞死,所以才想要保护牠们。

由于夜鹰喜欢蹲在路边准备觅食,刚开始保护夜鹰,是希望车辆减速,避免夜鹰丧命轮下,现在呢,从内到外,都为夜鹰设想,希望农民不要再使用杀草剂,以免夜鹰吃进中毒的昆虫。


 牛犁社区对待夜鹰的态度与西部城市大不相同,主要原因在于夜鹰的求偶鸣叫并不会打扰社区居民,牠们的栖地离社区有数百公尺的距离。跟随杨钧弼来到河床滩地,这是夜鹰原始的繁殖栖地。不过河床并不专属于野生动物,人们也需要这块空间。杨钧弼表示,有人开采砂石,有人种西瓜,为了给夜鹰保留一块栖地,需要跟公部门、农民做很多的沟通协调。未来,牛犁社区希望能让夜鹰成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角,在保护夜鹰的同时,也维护住环境的自然纯净。

有人讨厌夜鹰、有人研究夜鹰、也有人保护夜鹰。牠们和人们一起生活,靠得太近必然关系紧绷,尽量维持适当距离,才能和平相处。环境是众生共有,必须互相尊重,万一无法保持距离,我们是不是该多给一分体谅呢?毕竟人们对环境所造成的改变,才让其他生命掀起波澜,牠们想尽办法求生,人们也应该宽容对待。

采访侧记:
和夜鹰小组爬上大楼顶楼,观察蹲在地上的两只夜鹰宝宝,也许是害怕,牠们颤抖个不停。我把牠们捧上手心,接触那毛茸茸的身体和有点冰凉的小脚,生命看起来好脆弱,但是牠们整个族群的变化,又提醒了我,牠们有多坚强。

本文留言

作者陈佳利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