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热炒高利贷

说起温州商人,通常第一个在脑海中浮现的就是"无役不与、无楼不炒"的温州炒楼团。或许炒楼团留给人的印象不太好,但从正面角度观察,温州人脑筋动得快,生意眼光好,能够立即洞察赚钱机会。

但万万想不到,在北京当局定调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2008年,温州商人竟然看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央政府说要缩紧银根,但企业界筹募资金的需求并未消失。在供给有限、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脑筋灵活的温州商人想到有一行绝对有市场,就是放高利贷给中小企业。

官方拟合法化
温州列入试行地点,协助中小企业借款。

香港南华早报报导,在共产党的观念里,高利贷是邪恶的,多年来大陆媒体一直避免使用这个词,而是用比较软性的说法:"地下放款业者"。

温州原来没有这个称呼,但自从北京中央高层发现,温州人积极从事贷款的行径,使得温州成为全球制造业重镇兼华东民间经济的摇篮后,这个名词才开始出现。

不过,最近温州地下金融市场成为外界瞩目的焦点,原因有二:一是一位公司老板被高利贷诈骗而自杀身亡;二是中共官方有意把高利贷合法化,并且把温州列为试行地点。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指出,借钱与放款是温州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大陆央行)估计,一旦有好的投资机会出现,温州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动用高达人民币6,000亿元的资金。

这6,000亿到底来自何方?周德文解释,温州民众与公司行号在当地银行的存款约有人民币4,000亿元,在省外银行还有2,000亿元。

全大陆国内生产毛额(GDP)为人民币24.66兆元,6,000亿元相当于其中2.4%。目前没有任何统计显示地下放款的规模多大,但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中国反洗钱报告"中提到,人行与公安联手破获了43宗地下放款案,总金额高达人民币114亿元。

周德文说:"90%的温州公司行号是中小企业。由于这些公司规模小、毛利低,风险又高,通常国有银行不太想借钱给它们。(更不用说,)今年这些企业的日子又更难熬了。"

地下放款横行
去年大陆查缉总额,高达114亿人民币。

由于今年大陆银行实施非常严谨的放款配额制度,中小企业资金周转的难度非常大,成为从紧货币政策的第一批受害者,迫使各家老板转向农村金融机构或地下放款业者借钱。

中共国家发改委统计,上半年大陆破产的中小企业多达6.7万家,灾情最惨重的自然是纺织与成衣等劳力密集产业。

周德文透露,在温州30万家的中小企业中,大约两成已经停止营运,以避免亏损愈滚愈大。

但经营困难加上高利贷,却变成部分小企业老板的恶梦。东方早报报导,浙江云光泵阀制造有限公司老板朱吉光就因身陷人民币1,000万元贷款风波,最后服毒自杀。

部分利率达10%
借款人挨揍、服毒事件频传,社会隐忧。

在台湾人听来,这种故事不知已上演多少次。朱吉光的朋友向高利贷借钱,找他做保人。没想到那位朋友消失无踪,朱吉光自己的生意又走下坡,最后他发现无法偿还那位朋友的贷款。由于不堪高利贷讨债,又怕自己信用纪录不佳会被朋友嫌恶,他喝下杀虫剂自尽。

朱吉光的遭遇并非特例,而是高利贷加上经济环境不佳,造成温州地区一连串类似个案的其中之一。

不仅如此,连法院受理民间借贷衍生的官司也愈来愈多。单单今年前七个月,温州市永嘉县法院受理的高利贷相关官司就有394 件,几乎比去年同期多出一倍。

永嘉法院对外宣传负责人蒋忠克直言,这些高利贷收的利率最高达到10%,远远超过中国人民银行一年期基本放款利率7.47% (9月中降息之前)。

报导中指出,按照大陆刑法规定,民间放款利率超过人行基本利率四倍,就属于非法行为。

蒋忠克说:"在有些案子中,借款人控告放款业者恐吓威胁、殴打或挟持。还有些案子是放款业者控告借款者不还钱。要保护这两类案子的原告,其实还真难。"

他指出,很少借款人当庭出示高利率的借款同意书,因为狡猾的高利贷才会这么做,而是在文件上写下合理的利率。话说回来,这些业者依法不得从事放款业务,所以大陆法律并未保护追回放款的权利。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刘焕彦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