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魔球"这本书,奥克兰运动家队直接"将詹姆斯(Bill James)和其他棒球圈外分析师所开发的知识,实践在棒球队上,"并且"继续把这些知识发扬光大。"当比恩(Billy Beane)在1997年当上运动家的总经理之后,他成为詹姆斯统计派棒球的忠实信徒,并且用这套方法彻底颠覆了大联盟球队的经营方式。
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苏罗维基(James Surowiecki)认为在当今企业倒闭裁员、百业萧条不堪的情形下,更显得比恩的厉害:"运动家队的成功完全符合传奇财经学者麦可波特的战略适应学说...而这套学说的精随在于要对不能做的事情加以选择。一方面出于自主选择,一方面也是环境所逼,比恩决定运动家队不走传统的职棒球星路线,也因为这样让他成为职棒界的最家总经理。"
比恩从一个被传统球探视为天才的球员,在经过几年小联盟的挫折和打击后,比恩发现他比较想当一个评价球员的人,而不想在场上等着被人评头论足。他在运动家队的前任总经理艾德森(Sandy Alderson)的赏识下,从一个自动退休的小联盟球员转任球探,一路在运动家队管理阶层快速往上爬升,最后在1997年正式接任艾德森的位置,也让运动家队正式进入所谓的"魔球"时期。
比恩对于统计派棒球的启蒙来自艾德森的传授,但他是真正将这套理论运用在新人选秀和球员交易上的第一人。在寻找野手时,比恩完全舍弃传统棒球界所重视的打击率和打点等数字,而是用上垒率、保送次数和长打率等老球探根本嗤之以鼻的统计来作为依据;在选投手时,他也只关心被全垒打率、三振和保送比等数字,对球探所说的"有成为王牌投手的潜力"、"可以飙上150公里"等形容词充耳不闻。
在他领军之下的运动家队往往由一群和其他队完全不同类型的球员组成,但却能以洋基队三分之一的薪资总合,从2000年到06七年间四度打进季后赛,而在他们所处的美联西区中他们是口袋深度最浅的一段。而"魔球"的作者麦可路易士告诉我们,从2000年到02年这三年间,运动家队在大联盟基本的49场胜利之外,每多赢一场的成本是全联盟最低的50万美元,比起那些大玩家所花的近300万美金有六倍的差距。
利用这套方法,比恩不断地在选秀会中成功选中未来的大联盟选手,也不断地透过球员交易保持运动家队的竞争力。以"魔球"一书中记录的2002年选秀为例,当时比恩完全选择"进军大联盟比例远高于高中球员的"大学选手,运动家队在第一轮所选的七个人中,有四个人曾经上过大联盟,三个今天还是大联盟的一线选手:洋基队的史威秀(Nick Swisher 16顺位)、费城人队的布雷登(Joe Blanton 24顺位)和皇家队的提恩(Mark Teahan 39顺位)。这种成功的比例远比大联盟的平均水准要好地多。
比恩也教出许多徒子徒孙,把统计派棒球的实战方法在其他球队开枝散叶,如蓝鸟队的总经理瑞奇亚地(J.P. Ricciardi),就曾是比恩的左右手。其余像是红袜队的爱普斯坦(Theo Epstein)、光芒的佛莱德曼(Andrew Friedman)、印地安人队的夏皮洛(Mark Shapiro)、皇家队的摩尔(Dayton Moore)、游骑兵队的丹尼尔斯(Jon Daniels)和响尾蛇队的伯恩斯(Josh Byrnes)等,都是这套理论的服膺者。这些人的共通点就是都没有打大联盟的经历,但是年轻、高学历、或许拥有法学和商学背景,都是让他们能够客观冷静使用数据来评估球员,而不被主观印象左右他们的决定。
因为数字统计分析在棒球界获得极大的成功,使得这个学派慢慢地从棒球界延烧到其他运动界,甚至连其他的行业也都开始学习起这套方法。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赛伯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