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去大学弄个兼职教授、博导或者院长做做,如今已不新鲜。我担心,越来越多的官员加入此列,大学将蜕变成另一个官场。
最近又有两位高官几乎同时被大学聘为博导。一位是前最高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 被人民大学聘为法学院博导;另一位是现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被河南大学聘为博导。
暂且不论他们的学术水平是否够格,问题在于,官员尤其是在职高官做大学教授,如果没有严格的审查条件,会打破学术职位评选的公平和公正,从而给人一种权力交换的联想。
在国外,高官卸任后才能出任校领导或教授;而且,对其学术背景有严格的审查,官员职位本身并非重要条件。克林顿政府时期的财长萨默斯可以成为哈佛大学校长,而克林顿本人则落选,前副总统戈尔也只做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普通教授
但在我们这儿,除了少数知名高校的一些院系能做到严格审查外,多数高校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聘请官员做领导或教授,经常是"经党委、行政研究,征得领导本人同意"就行了。
这种情况下,无论高校还是官员,都能"各取所需":官员凭借权力、名分获取高校的兼职教授,得到一种学术荣誉,可以把自己看作是"儒官";如果还可招收硕士或博士,则既能满足做导师之愿望,又可培养一批弟子为自己做官创造更好的社会基础。而高校邀请官员加盟,除了将他们的资源吸纳进来,有助于提升学校地位,扩大学校声誉和影响力外,高校领导或许也可从中受益,使自己今后仕途比较顺利。这大概才是真正的原因之所在。
政治学家米勒曾指出,一个人在特定领域对社会作出了再大贡献,"但是在承认应得的同时不能损害地位的平等性"。高官游走于政学两界,享受着官员和学者的双重好处,无疑会破坏一个社会基本的公平和正义。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官员的任务是为社会提供公共品和服务,教授、博导的任务是做学问,培育学生。对于一些退休高官博导来说,或许有时间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的新工作,但对于在职的高官来说,其本身的事务千头万绪,很难想像他还有时间去指导学生!
另外,对于高校来说,本来可以基于各自的学术水平和师资力量进行平等竞争,获取资源,然而,官员加盟后,学校势必要利用其力量和资源谋取更大的利益,从而在有官员博导的学校与没有官员博导的学校之间构成一种不公平的竞争。
官员教授、官员博导的产生,根源于现实中政府和官员的权力过大及高校的行政本位。政府行政体系掌握强大的资源;官本位主宰高校,学术难有独立和自由, 直接导致高校与行政体系越走越近。要想破除目前盛行的政学通吃的官员博导现象,有赖于改变我们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社会安排,包括学术的独立。
- 关键字搜索:
- 法官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