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溯源

中国古代极端重视「官本位主义」,官员任职如年事已高,就得光荣「退休」,「退休」是一件极其隆重的大事。

所以,唐朝以前不说「退休」,而用极为雅致的字眼「致仕」、「致政」、「致事」,这均是退休之意。致,给与,含有郑重之意,是表敬之词;仕,官职;致仕,把官职交回给朝廷。可不要把「致仕」误解为「做官」,「至仕」才是「做官」。

唐朝才开始出现「退休」一词。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退休于居,即退出官场,在家休闲。

《宋史‧韩贽传》曰:「(韩贽)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

至于退休年龄,各朝不一。周朝定「大夫七十而致事」。唐朝曰「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到了明、清两朝,渐定六十岁退休。

清朝,低级官员多提前退休:「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亦即官职越小退得越早。

当然,也有例外。对于那些德高望重、才能尤其杰出、皇上特别喜欢的官员,常会「终身制」。元代大天文学家郭守敬,年逾七十,多次呈书退休,惟未获皇上恩准,直至八十六岁,终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清朝名臣纪晓岚,由礼部尚书(正部长级)、兵部尚书,到八十二岁时,仍任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少保。

不过,这个容貌奇丑、才华奇高、烟瘾又奇大的才子,身体亦奇好,据说,八十岁时还「色心不衰」、「日驭三女 」,成为士大夫中的美谈。

正常退休大概如此,至于非正常退休,如病退,则称「乞身」、「乞骸骨」,这是表谦的说法,意即把老骨头给回我。

至于退休后的待遇,当然多数优厚,如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等,均有明确规定。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