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地王"出现,就会带动周边地带的房价强劲上涨。"面粉比面包贵"的现象,给公众带来了一个明确的预期:未来的房价会再上一层楼。当这种预期成为群体性共识,就会激发起购买力--且不论这种购买力是透支性的,还是在可承受限度内的。
媒体的报道印证了这一点。广州珠江新城地板价1.5元万/平方米的新地王诞生之后,房价上涨超过10%,一早布局珠江新城的广州城建原来的地产项目也随之升值;"(北京)后现代城一套60多平方米的小户型,房主原来挂到88万元,15号地拍出来后,把价格提到了98万元,但到现在都没什么人看,90万元成交还有可能,98万元有点儿高了。"
"地王"催生高房价,这是一个魔咒,但紧随这个魔咒的,是另外一个魔咒--成交量在锐减,消费者在用脚投票。这种用脚投票并非情绪性的抵触,而是房价远远超出民众购买力的必然结局。仅有的成交量,绝大部分成为投机者的狂欢。他们买下房子,像是架设了一个捕鸟的笼子,等待有意或无意走进笼子的人任其掠夺和宰割。高房价成为满足既得利益集团的盛宴,成为加剧中国贫富差距拉大的推手。
2009年的新"地王"与2007年的"地王"有着非常大的区别。2009年的"地王"绝大部分是国企,尤其央企,而2007年的"地王"则多是民企。国企唱响"地王"主旋律,证明了一个结果:只有财大气粗的国企(尤其央企)才能真正获得"地王"桂冠。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除了国企之外的企业,对当下的土地价格是望而却步的。高地价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可承受之重。当"面粉比面包贵"时,能买得起面粉的人变得更为稀少。
相关数据证明了这一点:2009年上半年,全国土地购置面积1.3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6.6%。即使在"地王"迭出的6月,单月土地购置面积也仅为0.37亿平方米,仍下降22.0%。高高在上的"地价"与高高在上的房价一样,在令市场无奈退却。
无论鼓吹高房价者编织出多么美丽的谎言,他们都无法掩饰这样一个事实:价格从上游向下游的传导过程总是滞后的,且并不总是顺利的,其间会有损耗。说得再明确一点,获得"地王"头衔,并不一定意味着,能获得与王冠地位相吻合的房价。也即是说,"地王"所面对的亏损风险可能更大。
相关调查显示,在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排名前10位的地王中,仅有2家完成开发,有3家已经开工,1家退地,有4家至今土地还处于闲置状态,但却没有一家被有关部门无偿收回--闲置土地而不被惩罚,作为制度保护掠夺者的重大缺口而存在。
另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2007 年是北京楼市极端红火的一年,无论市区还是郊区,北京楼面价格都是一路飙升,涨得十分厉害。但是,北京2007年高价拍出的12块"地王"至今仍处于闲置状态。开发商们高价取得土地后,为何迟迟不开工?原来,开发商当初拿地时价格太高,这些项目与周边的楼盘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因此不得不推迟入市的时间。开发商为了逃避土地闲置超过两年无偿收回的惩罚,往往通过象征性开工,来躲避政策追究,达到继续闲置的目的。
考虑到建筑成本、开发商的暴利因素,只有当房价在目前基础上,再上涨接近一倍,这些"地王"才能全面获取丰厚的土地增值收益。问题是,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尤其是在伤民而非富民的环境之下,当民众为了住房这一基本的民生问题变得一无所有,它留给民众的,不仅仅是痛苦和忧虑,还有日益滋长的愤怒。
这成为"地王"一个难以解开的魔咒。通过举牌这种简单的运动,即可获得"地王"的桂冠,但要想真正获利,何其难也!因此,"地王"面对的,不仅仅是商业风险,更有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虽然在官商勾结的大环境下,这种环境仍然可以被淡化和忽略。
如果说"地王"是畸形的房地产催生出来的一个怪胎,那么,魔咒则是将房地产彻底引向歧途的一个魔棒。在获得"地王"称呼之后,开发商只能静等房价疯涨所带来的机遇,而另一方面,公众又在以一种近乎忍耐底线的态度,等待另外一个结局。或许,在目前的情况下,人们尚难判定最终谁将是魔咒的受害者,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地王"一定难以走出魔咒,而挑衅公众忍耐底线的高房价和保障性住房严重滞后的双重因素作用下,也同样可能引发另一个危险的魔咒。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时寒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