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宣传的用心让人糊涂:敌人是谁?
8月23日晚央视的《新闻联播》,照例有一段"革命传统"教育,说的是小小刘胡兰,英勇不屈,死在敌人的铡刀下。这段故事原来人们耳熟能详,现在估计大都忘脑后了。央视的目的,应该是想重新唤起人们的记忆,不忘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但它可能没想到,记忆被唤醒后,人们自然会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昨天,于是一个疑问产生了:刘胡兰们的敌人是谁?按照原来的说法,敌人是"国民党反动派"。但这个敌人,现在已成了香饽饽。敌人的总头目蒋介石,现在被恭敬得不得了,祖坟也重修,简直巴不得把他的祖宗当作自己的祖宗供起来;今天的国民党也成了上宾,政府处心积虑,恨不能尽大陆之物力,结彼岸之欢心--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
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当时的"敌人"其实是政府。当然不是现政府,而是上一代政权的政府。当时的政府,何以成了革命先烈们不共戴天的"敌人",必得打倒推翻才罢手?现在看来,那个政府确实腐败。但治理腐败的对策是反腐,应该犯不着动刀兵吧?按照今天的逻辑,纵然腐败不绝,甚至愈演愈烈,只要反腐斗争不断取得"阶段性胜利",反腐机构叠床架屋、越设越多,怎么也能交代过去了。
这些动作,当年的国民党政府都有做,例如蒋经国就在上海"打老虎"。怎么官民之间,就成了水火不相容呢?不是政府的问题,应该就是政府所维护的制度有问题。来看看当时的制度。就政治制度而言,当时对民主是有承诺的,只是由于人民的素质不够,只能先搞"训政",就是先训练你们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民主不与国际接轨,实行"有中国特色的训政式民主":普选是有的,但候选人必须指定;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反对党,都可以参政、议政,但执政党必须拥有绝对的控制力......
如此等等,一切当然不如人意,但怎么看似乎也比6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特色"更少些。这应该还是我们发展政治文明所要争取实现的目标吧?怎么也算不上罪大恶极。
问题不在政治,就在经济。当时的经济制度,是私有制加市场经济,这确实被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教义视为是万恶之源。当时无数的有志之士,也确实是激愤于私有制造成的贫富悬殊,乃纷纷投身于拯民于水火的革命大业。但问题又产生了:60多年后的今日,无论私有制还是市场经济,都已作为改革开放的最重要成果被铭刻在丰碑上;贫富分化也在快速滋长。
如果说今天中国的经济制度与60多年前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国有企业强大了不少。但这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国企每年上万亿的利润,不但老百姓分享不了,甚至连政府也难拿到,而国企领导人却可以一天挥霍公款4万元(不是一群人,而是一个人;不是某一天,而是平均每天);越是国企的产品,对老百姓收费越贵,个个都是"周扒皮"。
如此说来,无数革命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好不容易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结果过30年后发现,其实这种做法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必须回过头去补课,向当年的"敌人"学习,一切回到原样。这么一来,刘胡兰们的行为又应该怎么算?难道是与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一样,说起来慷慨激昂,算起来也就只是李家换成了赵家?
这样的问题,一想就会令人糊涂,但等闲也没人提起。年纪大的早忘了,年纪小的不感兴趣,如今人们关心的只是现实。然而,央视偏偏要把这些陈年谷子捡起来,刺激人们的记忆与思考,名曰宣传,实乃反宣传,不知其居心何在?
它就不能省省心吗?
- 关键字搜索:
-
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