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中国学者反思新疆事件政府角色
乌鲁木齐"七·五骚乱事件"之后,最近又爆发"打针党"事件及汉人示威,使得新疆社会局势不仅不能稳定,反而越加动荡不安。为平息事态,当局已经转而惩罚处理事件不当的官员及"替罪羊"。但是,新疆事态的持续发展,已引起大陆许多学者、作家和民众对政府处理新疆事件手法的怀疑,包括对事件中政府角色的反思。有些学者认为,激化民族矛盾的并不是流亡国外的维吾尔异议人士热比亚,而是政府本身。民众更多的是对政府处理危机的方式不满。为了安抚民心,乌鲁木齐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阿不都热合曼昨天宣布,有关该市近日连续发生民众被不明针状物刺伤一事,已经依法逮捕四人,并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起诉。报道说,这四名犯罪嫌疑人都是维吾尔族。检察长强调官方将依法加速查办这些刻意伤人事件,减低群众的恐慌。
与此同时,由军方军事医学科学院派出的专家组也已经抵达乌鲁木齐,就民众被针管扎伤进行检测鉴定工作。当地卫生专家说,目前尚未有人出现严重症状。但据外国记者发自当地的报导,乌鲁木齐局势依然持续紧张,昨天各个主要路面都有荷枪实弹的武警把守,直升飞机不时在上空盘旋,街上军警人数比民众多,学校已停课,不少店舖关门,气氛确实紧张。
而在乌鲁木齐检察院公布起诉有关犯罪嫌疑人之前,官方透过新华社宣布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栗智被解除职务,以及新疆自治区公安厅负责人柳耀华被调职的消息。同一天另有消息透露,中共政治局委员、新疆党委书记王乐泉也可能被免去了职务。但截至目前为止,尚未见官方或新华社电讯稿证实这一消息。不过媒体已经在猜测,王乐泉可能是第一个因新疆事件而免职下台的中共政治局委员。这一系列人事变动,似乎标志着北京为平息新疆事态,开始惩罚处理事件不当的官员及"替罪羊"。
就在北京突然惩罚失职官员的时候,中国大陆许多学者、作家和民众也开始反思政府在新疆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处理危机的方式。
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民族和反恐问题的学者潘志平表示,震惊海内外的"七·五事件"远远没有结束,策划"打针党"事件的背后势力未来还会想出新的方法,因此新疆短期内政治局势并不乐观。潘志平告诉香港明报,当局面对急剧变化的形势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各种信息,以汲取对这次"打针党"事件反应迟缓的教训。
潘志平分析这次汉族游行事件,背后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七·五"骚乱事件审判工作迟迟未展开,令市民尤其是受害人及家属十分不满。其次是在"打针党" 事件中,政府有关部门反应迟缓,政府和警方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潘志平不认同这次汉族大游行的诉求。他指出,乌鲁木齐"七·五"血腥骚乱事件造成长期难以癒合的民族伤口,维汉民族关系未来肯定会更加恶劣,政府虽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欲使民族伤口癒合,但近日汉族大游行将使这个伤口再次流血。他呼吁汉族市民不要以暴易暴,那样解决不了问题。
网路作家杨恒均认为,对于新疆"七·五事件",当局推卸责任,至今不承认错误,也为近日的乌鲁木齐汉族民众抗议要求第一把手王乐泉下台埋下了伏笔。杨恒均还认为,"这个治安事件搞到那么多人上街,就是因为管得太严了。很多消息官方不报导,但还有网路、手机简讯,你把老百姓的口堵住,他会有别的方式发洩出来。" 信息封锁以及种种严格管制的结果是,不但民众因无法了解情况而产生恐慌,也使得不满政府行政失误的情绪无处宣洩,最终化为上街游行。
中国当局正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平息乌鲁木齐七五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纪实图片展"也受到学者的批评。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时刻,当局举办这样的展览,实际上只能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有学者指出,这个展览除了图片外,还不停滚动播放影像,把一切责任都推给热比娅等境外势力身上,有政府自我表扬的意味。而这其中,更含有政府长期处理民族问题失误后推诿责任的意图。
北京经济学者彭定鼎认为,这一宣传性质的展览对于有批判精神的民众来说,只会起反作用。彭定鼎指出,新疆问题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实在是政府的耻辱,"七· 五事件"首先要撤职的是乌鲁木齐市长和公安局长,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而且在事件发生后,把警力调去保卫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导致民众在街头受到严重的暴力。
彭定鼎还认为,当局把什么都推给所谓"境外敌对势力",其实是在转移目标。他指出,"这次群众集会针对目标并不是热比娅。实际上,最初的征兆在7月6号、7号就已经出现了,在汉族民众提着棒子上街保卫自己的时候,他们的棒子都是对政府投的不信任票。"
北京的藏族作家唯色认为,目前新疆局势复杂就像一个火药桶,中央将汉、维两族都不满意的"新疆王"王乐泉调离,也许可以暂缓局势,但长远解决还要依靠对话和民族政策的调整。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