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回顾近邻中国的60年(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

一般日本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识,基本从1972年中日建交以后才开始。直至现在,没去过中国的日本人还是很多。


北岛多圭夫:远亲不如近邻

北岛多圭夫先生就是其中一人,但他对中国还是有好感:"中国正在发达,快要追上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了。" 当记者问那对日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他想了想说"还是好事吧,那么大的贸易量对日本一定是好事。" 他又补充说,"小泉政权时中日关系不好,现在民主党执政,应该会重视中国多一些。"

北岛是东京一栋大楼的管理员,他说 "远亲不如近邻,美国那么远,日本还是应跟中国搞好关系。"

但北岛未必代表大多数日本人的意见。日本内阁府1978年开始作《外交舆论调查》时,对中国有亲切感的人有62%,80年最高时有78.6%。89年天安门事件后,下跌到51.6%, 相反没亲切感的人从80年的14.7%,上升到43%。

此后两种民意在四、五成水平上下交替,2004年,也就是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执政期,中日因历史问题爆发严重纠纷,对中国没亲切感的骤增到58%,有亲切感的只有37.6%。这个趋势持续到去年,没亲切感的增加到66.6%,大幅高于有亲切感的31.8%。今年的还未发表。

不过,其实1972年中日建交前,两国已存在起伏不断的关系,当时是既受日本历任首相与美国的关系、与台湾的关系左右,也因中国政治、外交的环境影响。52 年中日开始首次贸易,58年又断绝了来往。60年代初,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中,中日又恢复了贸易,1964年更达成互设记者站和贸易联络所的协议。

政治主导贸易


中岛宏:最喜欢80年代初的中国

74 岁的中岛宏先生是建交前日本共同社派驻北京的记者,至今每年还到中国旅游。提起40年前的往事,中岛仍很兴奋:"我是70年5月第一次去中国的,派驻北京。当时中国刚确定林彪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对日本正发出了‘周恩来四条件'。" 他说,北京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很安静,马路上人少,车也少。

1968年中日贸易升上中国外贸首位时,"友好"的政治比重也越来越大。1970年4月,当时的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中国不与去台湾或投资韩国的日本企业贸易等四项条件,被日本称作"周恩来四条件"。

不过,中岛说,初期中国对日本记者很客气,周恩来还请驻京的日本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吃饭,那是他至今吃过的最好吃的中华料理。

中岛拿出一份他后来报道的《中国"乒乓外交"》来回顾中日、中美建交过程,但对认识了40年的中国,他说还是最喜欢80年代初的中国,"那时中国人个个生机勃勃,对前景满怀希望"。

研究中国近50年的横浜大学名誉教授矢吹晋把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分成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前30年毛泽东治国失败,周边的地区和国家全发展了,只有中国停滞。邓小平因此搞改革开放,路线对了,但邓小平最终没能实施他原来打算做的政治改革。而邓小平后的中国领导人根本没有政治改革愿望,所以一再放弃机会,例如去年北京奥运,本来也是契机,但结果没跨出一步。"

矢吹说,前30年中国人虽穷,但非常平等。后30年中国经济发展了,可是收入悬殊、腐败严重,现在国营企业领导的年均收入是280万人民币,从中国的物价来推算,他们的实际收入比日本一流企业老板还高出几倍。矢吹说,经济发展、政治停步的政策令中国变成怪异的社会主义、中共干部成了官僚资本主义者。他说,中共曾批判国民党的"四大家族",但建国60年时中共已有无数的大家族。

现实利益

不过,对一般不关心中国政治的日本人来说,都期待从中国经济发展中分一杯羹。中日贸易额07年接近2400亿美元,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以来两年,中国不但是日本对外出口唯一两位数增长的对象国,而且中国旅客在业绩衰落的日本百货店的人均消费超过了日本人均的3倍。

在东京最高级的商业区-银座,中国游客大量购买电器、钟表、首饰、名牌商品等已导致日本今年7月起向中国个人发放旅游签证。三越百货银座店营业统筹部长助理柴田佳代子就说,期待中国旅客。她说:"当然期待有更多中国旅客,也期待中国旅客有更高消费。"

今年9月,中日经济协会代表团访华,要求中国商业部在中日这对最大的贸易伙伴关系上,也促进中国投资日本。

国土面积比日本大26倍、人口比日本多10倍的近邻中国,30年经济发展令日本羡慕不已、经济发展带动的军事壮大令日本忧虑不已,但一说中国政治、外交、文化、教育、医疗、民用科技60年,日本就没有敬意。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