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 话说子羽 (图)
子羽像
孔子曾经很沉痛地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意思是说:用一个人的言谈来判断他的品德优劣,使我在宰予身上得了教训。而用一个人的外貌来判断他的才能高下,又使我在子羽身上犯了错误。
宰予和子羽都是孔子的学生,宰予能说会道开始孔子很看好他。但是时间一长,宰予身上的缺点都暴露出来了:【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粉刷)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论语》)
孔子是个很中庸的人,对宰予的行为也受不了,痛骂他是朽木、粪土。关于“昼寝”这桩公案,通常的解释是白天睡觉。但是白天睡觉即遭如此痛骂,似与情理不合,于是便有了“先秦人不尚午睡”、“大白天与女人同房”、“昼为画之讹,即涂画寝室” 等等解释。
而种种解释都难免有想当然之嫌。其实,背景材料模糊不清很难坐实,本是语录体之通病。重要的是,宰予确实犯了大错,遭来老师的痛骂应是咎由自取。
但这里有一点可能被忽略了,那就是“粪土”之确解为何?窃以为粪土之粪绝非人粪,而是牛马之粪。以牛马之粪拌土砌墙,乃是实有之事。如作此解,那么孔子痛骂的分量也就减轻了不少。
但不管怎么说,宰予的犯错使孔子在看人的问题上前进了一大步,从“听其言信其行”变成了“听其言观其行”,而子羽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子羽名叫澹台灭明,澹台是姓灭明是名,子羽则是他的字。从现代人的眼光看,他的名字是很古怪的,其实那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姓名,要到秦汉时期才逐渐定型。上古时代的所谓“百姓”,实际上是指贵族,因为那时的老百姓恰恰是没有姓的。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指名叫“丁”的那个厨师;“轮扁斫轮”中的轮扁,则是指名叫“扁”的那个木匠,如此等等。不明白这一点,有的时候就常常会闹笑话。比如孟姜女,有一个电视剧把她说成是孟员外的女儿,实在是荒唐至极。因为“孟”只是女性的排行,“姜”才是她的姓。所谓“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女儿。
关于子羽的长相,历史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史记》说他:【状貌甚恶】,而《孔子家语》却说他:【有君子之容】。如果我们用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句话作为结论,按照逻辑推理:那么,子羽要么是貌恶行善,要么是貌善行恶。
我认为在这桩历史公案中,《史记》应该是对的。因为史实证明子羽是一位行善之人。连《孔子家语》中也有关于他的善行记录:【其为人,公正无私以取与去就,以诺为名。】所以说,子羽是一位丑男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孔子初见子羽,就因他长得丑而不想收他为徒:【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史记》)看来圣人有时也不能免俗,区别在于圣人能够自我反省,而俗人只会执迷不悟。面对孔子的轻视,子羽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刺激了他更加努力修行,最后终于成为一位大贤者。
当子羽修成正果离开孔子下江南的时候,追随他的学生已经多达三百人。史书记载:子羽的行为特点是【公且方】,也就是一切都出于公心。说他没有公事就绝不登上级之门,不向权贵者套近乎。
方,就是方正、正直。你为人正直坦荡不谄媚权贵,反而赢得了权贵们的尊重。子羽在诸侯中的名气也变得越来越大。
后来,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游做了武城县的县令,武城是子羽的故乡。有一次孔子问子游,武城县有贤者吗?子游回答说:有啊,澹台灭明就是。他【行不由径】,意思是从不走歪门邪道,于是孔子发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
关于子羽,还有一则神话传说:
有次子羽乘船渡黄河,身上带着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行至中途,突然河中窜出两条蛟龙,气势汹汹地夹住了子羽的小船。子羽左手护着宝玉,右手挥剑与蛟龙搏斗,不久就把蛟龙杀死了。
等到上岸之时,子羽【投璧于河】,大概是要向河伯表示杀龙的歉意和赔偿。但是河伯不接受,多次跃出河面把宝玉送还,于是子羽便【毁璧而去】。对于神话我们当然是姑妄听之,但是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勇、礼、信,以及那种大名士的气势和派头,可能正是子羽身上所具备的特点。
- 关键字搜索:
-
以
來源: 新民晚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http://m.kzg.io/gb1K9M